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产业兴 百姓富 生态美

——毕节以“绿”为底书写生态建设新篇章

化屋村壮丽景观。

赫章县韭菜坪景区游人如织。

黔西市林泉镇万亩猕猴桃园大丰收,群众采摘忙。

威宁自治县苹果销售集散中心。

百里杜鹃花开引客来。

文/周恩宇 图/汪瑞梁

山川如黛、水似碧玉、万木争荣、鸟美鱼肥……季夏,乌蒙大地风光无限,生机盎然,沃野皆绿。绿色,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毕节久久为功的潜心守护。

近年来,毕节按要求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五年来,毕节牢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的时代篇章。

林地资源变资产

2022年2月15日,贵州首张林业碳票在黔西市发行,由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请获得,涉及林地面积33056亩,核算期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碳减排量13.573万吨。

拿到编号为“000001”的林业碳票的那天,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骁满脸喜悦,“有了碳票,我们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按照近几年碳汇交易的平均最低单价22.5元/吨来计算,这张碳票预计可实现碳交易价值305万元左右。”

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为测算基础,依据计量方法换算成的碳减排量,经过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核定后,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作为一片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的凭证,此凭证具有商品属性,可进行交易、质押、兑现等。

有了林业碳票,林地资源变成资产、“卖空气”便成了现实。

空气值钱了,怎么卖?毕节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正积极探索,推动林业碳票上市交易;探索林业碳汇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路径;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开发林业碳汇资产抵质押融资、碳金融结构性存款、碳债券、碳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参与林业碳票存储、流转、融资,推动林业碳汇向前发展。

这一创新实践,成了毕节绿色发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毕节市巩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发挥森林固碳效益的生动诠释,为毕节市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开辟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

喜人成绩的背后,更是毕节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有力实践。

毕节,曾是石漠化面积大,生态脆弱,全国唯一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十三五”时期,毕节市被列入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重点区域,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完成营造林856万亩、石漠化治理841平方公里,280万亩森林纳入国家储备林项目,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提升到现在的60%。

绿水青山的打造,为实现金山银山奠定了良好基础。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制定的“毕节市林业碳票碳减排量核算报告(BJCER)”数据显示,经测算,毕节市国家储备林1期建设项目核算范围内,乔木林地面积为156574亩,2016年到2020年期间,合计产生毕节林业碳汇量达672812.3吨、年减排量134562.5吨。其中,黔西市面积为33500多亩,核算期二氧化碳减排量135000多吨,在毕节市所有县区中名列前茅。

在赫章县海雀村,群众同样尝到了“好空气可以卖钱”的甜头。2022年4月,海雀村拿到全省第二张碳票,涉及林子7300余亩,价值100余万元。“我算了一笔账,这张碳票能让227户群众户均增收4400多元,‘空气’真的卖成了钱!”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说。

增绿护绿,毕节人通过世代努力,将曾经光秃秃的乌蒙大山装扮得绿意盎然。未来,这些毕节人辛苦栽种、精心管护的林木,将随着林业碳汇的上市交易,带来更多生态收益,释放绿水青山的更大潜能,转化成人们增收的金山银山,更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生态力量。

“林下产业”生金

一夜喜雨过后,七星关区杨家湾镇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出烟洞村天麻种植基地土地湿润,村民们抢抓好时机埋菌材。

“这两天雨水多,菌材埋下去后养分充足,要不了多久就能发出菌丝。”该基地负责人周六洱说。

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有“森林氧吧”的美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赋予了天麻优良的生长环境。

“这几年我们主要是通过网络销售,大客户有云南和贵阳的药商,我们的天麻随便检测,品质非常好,几乎不愁销。”说话间,周六洱又接到了安徽药商的电话,准备预订今年成熟的天麻。

近年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镇因地制宜结合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良好的地理条件,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预计在全镇范围种植林下天麻1.3万亩,目前已完成种植菌材和密环菌培育,预计产量1569吨,预计产值4707万元。

天麻种植几乎是全年无休的产业,这也催生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

“天麻自授粉开始到种植完毕几乎需要一年的时间,今年的天麻刚种完,去年的天麻就能采收了。”周六洱说,天麻基地常年需要十余人的用工量,一直持续到11月1000亩天麻种植完毕。届时,天麻成熟期,集中采收需要100余人。

天麻基地的林间小道,出烟洞村村民周勇骑着小三轮走了无数遍,砍木材、埋菌材、挖天麻,他一干就是5个春秋,生活也随着天麻的生长而越来越好。

“一天100元,农闲时候我就来基地务工,只要想干都有活。”周勇笑道,这几年在天麻基地挣了10多万元,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

如今,周勇还种了10多亩玉米,养了20多头猪,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榜样。

目前,七星关区已发展林下原生态天麻种植6万余亩,主要分布在阿市、朱昌、杨家湾等乡镇、街道,年产鲜天麻8000吨左右,产值近4亿元。

林业产业一头连着“百姓富”,一头连着“生态美”。五年来,毕节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推广林菌、林药、林菜等种植模式,推广林禽、林蜂等养殖模式,建成1000亩以上的林下种植养殖基地97个,100亩以上基地180个。全市利用森林面积395万亩,实现林下经济产值55亿元,带动10.16万人就业。

“致富花”兴旅游

每年春季,百里杜鹃管理区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盛开,紫色、粉红、雪白……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将连绵的山体装扮得多彩斑斓,省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一睹芳容。

走进毗邻景区的永兴村,旅游公路把青瓦白墙的居民楼串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20多家民宿酒店、餐馆坐落山水田园。

花香年年有,村貌年年新。搭乘旅游产业化的东风,永兴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除去自主创业人员外,还有300多位村民从事观光车司机、厨师、服务员等旅游服务业,人均年增收10000元以上。

近年来,百里杜鹃景区不断苦练内功,升级改造景区景点,升级改造民宿农家乐,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截至目前,景区内小型酒店、民宿、客栈达600余家,餐馆、农家乐等近500家,火草粑粑、羊肉粉、活油豆干、柴火鸡等特色美食让游客大快朵颐,不间断推出的祭花神、芦笙舞、长桌宴、跳花坡、篝火晚会等200余项文体旅活动,让游客享受别样乐趣。

花开兴旅游,在赫章县兴发乡,群众也因“花景”吃上了旅游饭。

贵州屋脊雄伟壮阔,花海一望无垠,与满天繁星构成绝美图画。

韭菜坪,贵州屋脊,位于赫章县新发乡,世界上最大面积的连片野生韭菜生长带,被誉为“地球的蓝宝石,东方的普罗旺斯”。每年八九月,铺天盖地的韭菜竞相绽放,形成一片紫色的汪洋。因此,韭菜坪被称为“天上花海”。

花开引客来,大量游客涌入韭菜坪赏花观景,拓宽了景点周边的业态。

韭菜坪山脚下的中营村,目前开设的农家乐超过50家,年收入超50万元的有10余家,但曾经它却是一个贫困村。

8年前,中营村产业以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为主,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忙到头也只能勉强糊口。近年来,随着韭菜坪景区不断开发,中营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产业试点示范建设等,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等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游客来了,‘票子’也就来了。”第一位在中营村开农家乐的老板唐兴荣是这样想的。他集吃饭和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一开张就生意火爆。而后,村民纷纷也都“腾笼换鸟”,开了农家乐或民宿。

据不完全统计,和中营村一样,新房乡依托“花海”实现增收的有700余户群众,全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

旅游兴,百姓富,近年来,毕节“以花为媒”,大力推动旅游发展,延伸“花景”产业链,做强“花经济”,将风景变为“钱景”。

“金果果”富群众

在威宁自治县雪山镇谢家社区2.2万余亩苹果种植基地,一颗颗小青果挂满枝头,果农穿梭林间,管护苹果。

“现在是管护的关键期,马虎不得。”谢家社区种植大户谢飞说,苹果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果农们每天都要悉心照料。

素有“阳光之城”美誉的威宁,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让威宁成为中国优质苹果生态适宜区、“西南冷凉高地苹果适宜区”,也是贵州省唯一的优质苹果生态适宜区,产出的苹果色泽红润、果肉细腻、香甜脆爽。

“虽然品果品质好,但此前威宁苹果名声不响,市场占有率不高。”谢飞坦言,前些年卖苹果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破解果农的难题,近年来,威宁大力推动“威宁苹果”品牌建设,2017年,“威宁苹果”获农业农村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8年,贵州省果树研究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签订共建“贵州山地果树综合试验站”框架协议;2019年,“威宁苹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证明商标认证,“炭山红”和“黔山红”两个农产品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

凭借良好的果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威宁苹果以品牌价值4.11亿元荣登2020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116位,第3次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上榜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有力提升了威宁苹果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

如今,威宁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挂果面积30余万亩,涉及农户超过10万户,建成了雪山、迤那、牛棚、中水等多个万亩苹果园基地。

无独有偶,这些天,位于纳雍县武作河的红心猕猴桃也进入了管护的关键期。

“目前我们正在套袋。套袋能防虫、防日灼,保证果肉细腻,果相美观。”猕猴桃种植基地负责人刘玉贤说。

纳雍县武作河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建于2017年,负责人刘玉贤是车行老板转行,正是他的执着,把深山变成了金山。

2010年,刘玉贤关掉县城的汽车销售店,在玉龙坝镇唐家坝村流转土地200亩,开始种植红心猕猴桃。但由于技术不成熟,2014年以失败告终。

失败了,总结经验再上。同年底,刘玉贤又在该镇何家院村流转土地200亩种植。可猕猴桃刚开始挂果,就患上了溃疡病。刚治好果树的溃疡病,合伙人又撤资,他不得不将基地低价转让。

2017年,不甘心的刘玉贤在武作河畔流转土地300亩,在玉龙坝镇乐新村流转土地200亩,继续种植红心猕猴桃。这次,他的学习足迹遍布台湾、广东、山东、上海、云南等地,最终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种植法、草木共生种植法等现代化的种植方式,红心猕猴桃种植成功。

刘玉贤深知品牌的价值,他注册了“黔山味”商标,申请藤蔓植物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权;2021年,“黔山味”红心猕猴桃得到贵州省果树研究所和全省精品水果专家团队一致认可,被评为全省最优质猕猴桃,成为纳雍县的一张绿色发展名片,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毕节市大力发展经果林产业,并加强品牌建设,让一枚枚精品水果“出山”,为该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2023-07-18 ——毕节以“绿”为底书写生态建设新篇章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9064.html 1 产业兴 百姓富 生态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