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深耕试验田 建设先行区

——毕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百里杜鹃管理区朝门村。 李华 摄

七星关区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 翟培声 摄

赫章县韭菜坪景区。 王星 摄

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景区。 翟培声 摄

海雀村莽莽林海。 冯相清 摄

金沙县长坝镇店民村茶叶种植基地。 (毕节市乡村振兴局供图)

王星 陈泽劲

35年前的毕节,山秃水枯,被称作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35年后的毕节,美丽宜居,生机勃勃,向着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目标奋勇前行。

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成立,开启了中国在最贫困区域“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互相促进”的改革试验。

毕节试验区因改革创新而诞生,因开放发展而活跃。

35年来,毕节试验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累计减贫630多万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约221.75万人,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典型。

35年来,毕节一直与改革相伴、与时代同行。

从精准扶贫“四看法”,到推进“党建五项行动”抓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设立“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到率先在全省启动“林长制”工作……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成就,无不彰显着先行先试的改革气魄,其创新探索的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农村基层治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七人议事”等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经验与改革案例更是获得国家或省的肯定推广。

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要“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绿色发展样板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的战略定位。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毕节干部群众正以敢为人先的拼劲,奋力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不断把毕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高质量党建 引领建设和美乡村

盛夏时节的黔西市化屋村,峡谷壮阔,碧波荡漾,游船往来其间,游客人来人往。

“老板,给我拿5斤黄粑。”“好嘞,马上。”中午时分,居住在化屋村安置点的赵玉学忙得满头大汗,“暑假期间游客非常多,根本顾不上休息,流的是幸福的汗水。”赵玉学将打包好的黄粑递给客人后笑容满面地说。

赵玉学是化屋村群众改变穷苦面貌,过上幸福生活的缩影。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化屋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旅游饭越吃越香,群众搬进了大房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化屋村改变穷苦面貌的进程中,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对数据、签字、按手印、领现金……日前,黔西市化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举行分红仪式,为入股合作社抱团发展黄粑、黄牛和黄姜产业的250户村民发放了60万元现金分红,手拿1000多元分红现金的村民朱贤秀高兴地说:“没想到加入合作社就能领到钱,我要好好待在合作社,把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我们以党支部为引领,由合作社牵头,把村民都组织起来发展产业。”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化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后,规划发展起了以黄粑、黄牛、黄姜为主的“三黄”产业,并依托旅游产业的强劲势头,以消费为带动,助推各个产业兴旺发展。

在化屋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合作社按照集体主导、群众参与的思路,奋力发展特色民宿、特色餐饮、苗绣蜡染、黄粑、黄姜、黄牛等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扩大销售渠道,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持续增收,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文化优、组织强的化屋新篇章。

“我们村通过党建引领,采取合作社发展产业模式,利用产业分红、就业务工、土地流转、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培训等方式,不断完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稳增收。”许蕾说。

自2022年7月以来,化屋村“三黄”产业迅猛发展,实现盈利100万元。按规定,合作社盈利后将按照“1126”的比例分红,分红的100万元中,合作社留下10万元风险资金、10万元运行资金、20万元发展资金,剩下的60万元,全部分给入股村民。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化屋村将继续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力争每一年都能让群众获得分红,让全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说起未来的发展,许蕾信心满满。

当前,毕节把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实体工作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不断探索发展模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制度行之有效,党建引领发展。毕节正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深入实施铸魂、固本、塑形、聚力、健体“党建五项行动”,着力打造学习型、思考型、主动型、担当型、落实型、廉洁型“六型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打造有利于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绿色发展 守护绿水青山

走进位于毕节七星关区杨家湾镇的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只见这里青山含黛,层峦叠翠,万木葱茏,宛如天然氧吧。

今年33岁的崔吕正穿着冲锋衣,右手拿着镰刀,左手提着灭火拖把,开始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夏季是防火的重要节点,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期,每到这个时候不能有丝毫松懈,要做到全面细致地巡查。”

崔吕是拱拢坪国有林场副林长,到拱拢坪国有林场工作已经7年了。一本厚厚的巡林日志记录了他巡山护林的每个足迹:哪里的树被大风刮倒了,哪里有水土流失,哪里存在火灾隐患……巡林日志上都记得清清楚楚。

拱拢坪国有林场建于1962年,建设林区面积5.05万亩。为保护好这片天然大氧吧,拱拢坪国有林场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了以场、管护站两级林长制为主的组织体系。并在林场划分责任片区,实施网格化管理,落实责任人,全面构建责任明确、分工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林业生态保护发展机制。

“目前拱拢坪国有林场共有19个林管员、56个生态护林员、23个森林扑火员,林林总总加起来,每天山上有70个人左右。”崔吕说。

推行林长制,实现林长治。2019年9月,毕节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林长制工作,并以林长制为统领,扎实推进依法治林,林草资源保护卓有成效。

近年来,毕节市在“林”上精准发力、在“长”上履职尽责、在“制”上探索创新,基本构建了“党政同责、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生态保护新机制,全市上下共同绘制属于毕节的生态美景。

毕节按行政区域划分林长责任区域,做到“山有头、林有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有专人管理。目前,已将全部森林划分给各级林长,全市共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1万余名。

2022年,毕节四级林长开展巡林活动18.8万多人次。今年以来,四级林长巡林超9.22万人次。同时,实行林长、河长“一肩挑”,通过林长、河长“双长联动,一巡双查”,推动信息互通、工作协同,进一步增强四级林长的责任意识,推动形成各级林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

因生态而立,因生态而兴的毕节,以林长制为支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双得到提升,相关数据显示:10年来,毕节市累计完成营造林14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3.1%上升到60%;完成林下经济利用面积394.81万亩,实现产值50.66亿元,林下经济遍地开花。

“毕节立足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的战略定位,着力构建以党政领导负总责、部门联动抓落实、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新机制,全面推进林长制落地落实,促进林长制工作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真正做到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毕节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毕节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实施林长制等举措,扎实有效推进林草资源保护,生态建设蹄疾步稳,绿色生态家园建设高歌猛进。

基层治理 增进民生福祉

夏夜,位于赫章县的达依乡尖山村虫鸣聒噪,乡间小道上,陈二爷行色匆匆,“有两口子吵架了,我得赶快去协调。”

陈二爷原名陈祥树,是尖山村第二网格员兼第二网格第一联户联户长。谈起自己的身份,陈二爷常说自己是“服务大家的大家长”,从邻里纠纷到家长里短,从环境卫生整治到村民防汛抗旱,陈二爷啥都管。

2021年初,达依乡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与“党建+积分”深度融合,把“党建+积分”与“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同步谋划、党的组织与治理架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与治理专班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与治理工作同步开展,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和工作对接。

像陈二爷一样管理乡村、服务乡村、治理乡村的网格员、联户长在达依乡随处可见。达依乡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机制,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监督治理、主动治理的主体意识,实现“三治融合”。

“村庄干净了,邻里纠纷也少了。”尖山村村民陈登科认为,自从有了网格员与联户长,村里产业兴旺、村庄和谐,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夏日的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远山如黛,梯田翠绿,湖水荡漾,村民在广场乘凉,游客在湖边避暑,俨然一幅夏日休闲图。

朝门村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毕节市乡村振兴集成试点村。该村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机制为抓手,加强和创新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信息采集、矛盾化解、隐患排查、人口管理和便民服务等工作开展,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同时,朝门村的村“两委”通过成立基层综治中心,划分成1个大网格、9个小网格,选优配强网格员和联户长队伍,形成全村一盘棋、干群齐上阵、人人有责任、协力抓综治的工作局面。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卫生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问题,村容村貌大为改变,村庄发展活力十足。

朝门村是百里杜鹃管理区有效实施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该区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做实“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毕节坚持把基层社会治理同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目前,已建成县级综治中心9个、乡级综治中心280个、村级综治中心3716个。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催生新作为。

毕节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体制机制,奋力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 2023-07-18 ——毕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9062.html 1 深耕试验田 建设先行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