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马永党和农家品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春英

马永党,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高山村村民,今年68岁,他的家里保存了小白苦荞种、大燕麦种、小黄玉米种等多个地道的农家品种,堪称大山深处“失落的种子”基因库。

2020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资源普查与调查队遍访了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三十余个乡镇集市,了解到许多地方资源信息,也听到看到很多偏远农村守护农作物资源的精彩故事,其中就有马永党。

当前来普查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科技人员提及威宁家乡的老品种时,马永党神采奕奕,指着玉米粒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这是我们威宁几十年的老品种了,叫小黄玉米,这种玉米啊,香味足、口感好,磨碎之后做成玉米饭,蒸出来的香味能飘出去几里地,就是种的时候太费劲,玉米杆长太高,风一大就倒了,产量又不高,现在大家都不种这个品种了。”说完小黄玉米,老人家转身从堂屋里拿出燕麦种、荞麦种,给普查人员详细介绍这些老品种。

威宁自治县种植苦荞历史悠久,具有“荞乡”之称,是中国“三大苦荞”种植基地之一。平均海拔2500米的双龙镇高山村,正是小白苦荞的最佳种植地。作为本地优良品种,小白苦荞种与其他品种相比,产量较低,苦味较重,营养价值高却口感不佳,近年已逐步消失在田间地头。

“在我的印象中,小白苦荞种已经有十多年没见到其他人种了。就只有我家还在种,村里人都说我倔,就死守着这点老种子。但是我就是喜欢小白苦荞这股子特殊的苦味,习惯了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口味,吃了几十年丢不下了,这可是好东西。”马永党说。

为了守护好小白苦荞种源,保证品种的纯净度,马永党把荞麦地种在了离家接近3公里的偏远山坡上,因为如果旁边有别的荞子品种,蜜蜂就会给小白苦荞传粉,以后种的就不是这个品种了。

“这些东西我已经种了40多年了,还要一直种下去,直到我干不动为止。”说起宝贵的地方品种,马永党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光芒。今年,马永党家共种植有大燕麦8亩、小黄玉米10余亩、小白苦荞6亩,他要用自己的“倔”守护好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好品种。

--> 2023-07-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9045.html 1 马永党和农家品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