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一株株古树沉淀着历史,一圈圈年轮记录着岁月。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保存了珍贵的物种资源。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支撑加固、及时复壮等措施,严格落实古树名木养护责任,持续强化监管执法,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挂牌保护 精准管理

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黄连村,前来游玩的几位年轻人被银杏树吸引,有人准备爬上树合影。村民易昌仙赶忙阻止,指着树干上挂着的一块金属牌说:“这是千年银杏,千万不能乱爬乱折,毁坏古树可是违法的!”

指示牌上赫然写着“一级古树”“树龄1200年”等,年轻人立马打消了爬树的念头。

《贵阳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于2007年2月开始实施,要求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在古树名木周围醒目位置设立古树名木标志,标明树名、树龄、树木编号等内容,对有特殊历史、文化、科研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古树名木,应当有文字说明。

为了摸清保护对象底数,从2012年开始,贵阳市陆续开展4次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全市认定古树名木4000株以上,仅黄连村就发现了186棵古树。

“挂牌相当于给古树名木佩戴了‘身份证’,既有力防止了盗伐,也防范了被误伤误砍的风险。”贵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副站长杜少俊说。

规范保护 留住乡愁

今年6月5日,适逢世界环境日,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雷山县人民法院会同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在剑河县南哨镇南哨村举行贵州省古树名木司法保护示范基地暨古大珍稀树木警示基地揭牌仪式,这是贵州首个“古树名木司法保护示范基地”。

共建全省首个古树名木司法保护示范基地,既宣扬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延伸司法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在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近段时间村民与护林员正在为村里的古银杏树施肥复壮。当地采取挖穴增肥的方式,补充营养元素,及时松土,保障通气和排水性能,为古树茁壮成长护航。

“在很小的时候,老人说这棵树是我们石板村的‘保寨树’,是我们的宝贝,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这棵树。”石板村天台组护林员唐国福说。

措施得力,留住浓浓乡愁。“保寨树”是贵州特有的民俗文化现象,多为银杏、枫香、柏树等比较古老、长寿的树种,且树龄都在百年甚至千年以上。这些“保寨树”的留存,对研究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风情、植物分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

创新形式 科学守护

近日,遵义市红花岗区林业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遵义分公司对接,为全区登记在册的71株古树名木购买了总额为2000万元的保险,将对古树名木遭受暴雨、风灾、雷击等自然灾害导致倒塌或坠落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进行赔偿,让古树名木“老有所保”。

红花岗区借助“绿色保险”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古树名木的风险管理,形成了部门协同共治、公众广泛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全区古树名木撑起了“保护伞”。

在遵义市新蒲新区三渡镇水洋村万平组,生长着一棵720多岁的金丝楠木。由于地质环境原因,当地常年出现滑坡,对古树生长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对此,当地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复壮,并在其周围铺设石板,回填补充泥土,使其生长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近两年,我省各地共复壮古树465株,为全省总量超过12.8万株的古树名木建立了古树名木电子信息库和图文档案,通过每年的监测调查,实时更新每棵树的生长情况,并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通过大数据守护大生态,努力让每一株古树名木大树枝繁叶茂、永葆生机。

--> 2023-07-1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8932.html 1 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