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安通)“今年的草莓收入还可以,接下来我们要把鱼塘管理好,争取再打一个丰收仗。”近日,在思南县邵家桥镇大面山村委会办公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相辉正安排近期工作。
大面山村是乌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庄,曾因繁荣的乌江航运兴盛一时。然而,随着乌江断航,大面山村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2020年6月,大面山村成功入选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试点村,由此迎来了发展转机。
在贵州省乌江航道管理局机关党支部、铜仁市交通运输局党支部、思南县交通运输局机关党支部等各联建党支部的共同帮扶下,大面山村抓住有利时机,践行“红动乌江·三色走廊”发展模式,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有效实现了闲置资源利用和绿色产业增收。
“我们之所以能尽快走出发展窘境,离不开各联建单位的倾情帮助、辛苦付出。”赵相辉坦言,依托党建联建和“三色走廊”发展模式,不仅成功化解了村里的债务危机,还盘活了村集体资源,让村民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思南县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策,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形式,推动县直机关党组织和村(社区)党组织深入开展基层党建联建,着力打造“红动乌江·三色走廊”发展模式,纵深推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优势。
致力组织提质,构建“红色走廊”。该县建立多个机关党支部结对1个农村党支部的“N+1”党建联建模式,推动“体内循环”向“流域共创”转变。同时,探索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1+1”乡村治理改革,大力整顿村级活动场所牌子多、制度多、灰尘多“三多”问题,全面推行村级事务准入制度,为基层减负松绑,为发展蓄势赋能。
致力产业增效,构建“金色走廊”。村党组织积极领办帮办集体经济企业,借助联建单位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优势,帮助宣传发动群众、选准产业定位、制订发展规划,选派专家团队开展定点服务,因地制宜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实现组织振兴和产业振兴同频共振。
致力生态创优,构建“绿色走廊”。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和乌江流域治理有机结合,持续深化“民心党建+河长制”,推行“党委统管、行业主管、基层助管、群众监管”河道管理模式,同时建立“县级统筹、联建单位指导、村党组织主导、广大群众参与”的治理机制,推动形成乌江流域事务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管理的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