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30米村道背后的绿色发展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最近几天,兴义市沧江乡坝达章村未乜组的群众可高兴了。早晨和傍晚,村民们或骑车、或步行,没事也要到村道上转转,在新完工投用的30米“大道”上休闲聊天。

这条总共长约2公里的村道,既是未乜组群众出山的唯一通道,连接着环万峰湖旅游公路,还是当地重要的一条产业道。去年秋收前夕的一场暴雨,使其中一段30米长的道路塌方损毁。

“30米虽短,但一头连着民生大计,一头连着产业发展大局。”正在村里进行回访的兴义市信访局局长熊图美介绍,村道塌方后,乡里花了5万多元第一时间进行挡墙修复、塌方清理、路面修复、警示墩修建等,但后来受恶劣天气影响,又垮了。

经当地交通部门实地考察预估,由于损毁路基高达26米、基建工程量大、原地恢复修建投入预算大,要完全解决这段村道安全通行问题,需要预算资金100万元以上。乡里缺乏资金,交通部门也需要申请立项、报批,在流程上这都需要一定时间。

“可板栗要抢季节运出山,每一分钟都是效益。”60岁的村民鲁尚祥说,去年秋收,大家用摩托车、农用车把板栗运到路这头,慕名而来的客商等候在路那头,费了不少劲儿才把板栗卖出去。

未乜组的260多亩板栗树,是万峰湖治理后改造的经果林,也是当地渔民转产上岸后发展的支柱产业,去年开始全面挂果。由于成熟期早于周边市场约20天,品质上乘,每斤收购均价3.5元以上。享受到这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群众转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今年3月1日,黔西南州委常委、兴义市委书记顾先林在开展信访工作中,了解到未乜组群众对修复道路的急盼,决定特事特办,并明确时限,要求沧江乡党委政府协同市交通、信访等部门抓好落实。

为了尽快恢复这段出山路、产业路,施工期间,当地群众还积极让出土地使路基后移,上工地义务搬运石块等,终于在汛期到来之前如期完工。

看着路两旁果实累累的板栗林丰收在望,群众欢喜之情溢于言表。鲁尚祥家去年3000株板栗初挂果,获收益2万多元,今年预计突破3万元。他还盼着进寨的一段路拓宽了,把建材运进来,把房子改造成度假山庄。

“老人家,你的愿望肯定会实现的。”沧江乡党委副书记张小承说,依托湖岸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林木资源和3万亩优质板栗等产业资源,沧江乡旅游发展规划正逐步启动实施,“未来不仅转产上岸的渔民,全乡群众都将依托旅游产业增收致富。”

既要守好万峰湖治理成果,又要确保渔民转产上岸后的“笑”果,兴义市紧扣万峰湖治理走好绿色转型之路,着力打造沿湖精品果业带、生态渔业带、黄金旅游带“三带”产业,13万亩精品果业(其中板栗约8万亩)、年产150万公斤生态渔业、环湖生态康养旅游带逐步成形,群众纷纷吃上“生态饭”。

记者看到,虽然大型运输车辆暂时还不能进寨,已经有好几户人家提前建起了独具特色的楼房,等着进一步拓宽产业路的不远未来。

--> 2023-07-1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8753.html 1 30米村道背后的绿色发展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