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毕文君
成功承办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和第29届中国兰花博览会;
荣获“国家森林城市”“贵州省最美森林最美湿地”等称号;
林业产值达528亿元;
…………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黔南州夯实资源基础筑牢生态屏障,助推林业高质量发展上的坚守和付出。
6月30日,记者从黔南州林长制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黔南州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统领,统筹推进资源培育、资源保护、产业发展、林业改革等各项工作,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筑牢绿水青山生态屏障。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林业产业增效工程、森林彩化美化在黔南落地落实。积极推进国土绿化,实施重点交通沿线、主要河流干道两侧、重点景区景点、重点村寨等绿化,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提升城镇周边和乡村绿化美化质量,截至2022年底,全州森林覆盖率68.17%,村庄绿化覆盖率已达49.53%,18576株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100%。
在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方面,已成功创建7个省级森林城市,47个国家森林乡村、65个森林乡镇、293个森林村寨、13个景观优美森林村寨、708户森林人家。同时,着力推进生态修复保护,已实施完成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建设任务37.45万亩,完成石漠化治理96.7平方千米;启动实施国家重大项目—贵州省黔南州沅江源区(东部、西部)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水源涵养项目,计划实施退化林修复120.62万亩,石漠化治理达145.04平方千米,目前已实施完成25.37万亩,治理面积达55.68平方千米。
推动林业改革创新,让绿水青山释放发展动能。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立足于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等具体问题,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创新林业碳汇、公益林质押贷款方面取得了突破。创新林业碳汇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林业碳票工作机制,印发了《黔南州林业碳汇(碳票)工作推进方案》,制定《黔南州林业碳票管理制度(试行)》《黔南州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方法(试行)》,率先在三都、独山开展林业碳票试点。目前,全州共制发林业碳票3张,林业碳票碳减排量总量24.3万吨,获得银行授信800万元。
同时,创新“林业碳票+生态司法”机制,实现全省林业碳票首单现金交易。目前,共完成“林业碳票+生态司法”碳票交易7笔,交易金额约9万元。在都匀市、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长顺县积极探索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工作。黔南州推进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入选国家林草局第三批《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助推全民共享生态红利。全面落实生态富民政策,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等优势条件,巩固拓展富民增收成效。发展林下经济为乡村振兴引入“新源泉”。制定《黔南州“十四五”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把林下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目前,全州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达到418.13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9.6亿元。培育林下经济企业183个,带动合作社、农户等其他新型主体612个发展林下经济。
通过国储林项目建设带动195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创收2801万元,助民增收3.3亿元,覆盖1.7万户,户均累计增收1.94万元。
开展刺梨提质增效促增收,争取各类项目资金4500余万元支持刺梨基地建设,2022年实施刺梨基地8.6万亩,刺梨鲜果产量8.2万吨,带动9.14万户户均增收4400余元。
下一步,黔南州将持之以恒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久久为功,进一步夯实林草资源家底,拓宽两山转换通道,让广大群众共享“绿色红利”。
数读
1、黔南州林业产值达528亿元;
2、截至2022年底,黔南州森林覆盖率68.17%,村庄绿化覆盖率已达49.53%,18576株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100%;
3、黔南州已成功创建7个省级森林城市,47个国家森林乡村、65个森林乡镇、293个森林村寨、13个景观优美森林村寨、708户森林人家;
4、完成石漠化治理96.7平方千米;
5、黔南州制发林业碳票3张,林业碳票碳减排量总量24.3万吨,获得银行授信800万元;
6、黔南州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达418.13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9.6亿元;
7、黔南州培育林下经济企业183个,带动合作社、农户等其他新型主体612个发展林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