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瑶族古村寨村集体经济累计120万元

传统+现代描绘河坝之美

麻江瑶之韵成秀文化工坊负责人龙全成,通过短视频平台介绍自己的产品。

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灿璧 蒋鸿琪

近年来,麻江县从生态、经济、产业、民风民俗等方面谋划,将优势资源集聚到乡村,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实现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近日,记者走进麻江县一线调研采访,看干群合力实干,看产业蓬勃生机,看乡村和美新貌。

仲夏时节,复兴河沿着山势一路流淌,前往河坝村的山路与河流几乎同行。驶入村子,河水滋养着两岸的农作物,村民们的木屋刷了亮色的黄漆,洒落在层层叠叠的绿色中,为村子增色添彩。

近年来,麻江县以党建为引领,从生态、经济、产业、民风民俗等方面出发,将优势资源集聚乡村,探索新农村发展新模式,河坝村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瑶族村寨抢抓机遇,将传统之美和现代风情融合,描绘乡村新梦。

“全村共830户3291人,瑶族群众占97%以上。”河坝村党支部书记杨万芳说,河坝村是麻江县唯一一个瑶族聚居地,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1年入选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村里最出名的是瑶族枫香印染,世代传承的手工艺制品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行走在村道上,杨万芳用手指向占地1200平方米的瑶族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款式多样的瑶族手工艺品、瑶族服装、瑶族布艺,以及祖辈留下的珍贵物品。

除了瑶族文化博物馆,河坝村还有8个大大小小的枫香印染工坊。“之前有游客一口气买了4000多元的枫香印染文化产品。”麻江瑶之韵成秀文化工坊负责人龙全成说。数年来,瑶族枫香印染一直是在省内销售,为了顺应市场需求,龙全成不断“试水”,在产品精简、商品化和色彩多元化上发力,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作品,让更多人了解瑶族枫香印染。

如何让非遗得到更多人的喜爱,河坝村积极构建“非遗+”模式,在传统基础上,结合民族特色和市场需求,设计制作了服装、配饰、摆件等多个种类枫香印染文化产品,畅销贵阳、南京、上海等地。其中枫香染T恤、瑶族刺绣包获评贵州省2022年“黔系列”民族文化品牌认证。同时,在南京农业大学支持下,通过村级注册的工坊平台与村里80位“留守绣娘”签订了灵活就业协议,并定期培训,每人年增收1500元至2000元。

除了传统与时尚和谐相处,河坝村还有一片产业和谐的景象。“这几年,河坝村变化最大的还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杨万芳说起全村基础设施的变化,感到无比自豪:“组组通公路、家家有自来水、户户庭院美。”

基础强了,产业发展机会就更多了。近年来,河坝村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带动群众大力发展蓝莓种植、蔬菜种植、生猪养殖、“锌硒米+鱼”共生种养等产业,有效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村里种植的1000亩蓝莓今年开始挂果,预计产值达16万元。”杨万芳说,2022年河坝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12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730元,实现“双超村”,今年有了蓝莓产业的加持,村民收入还会上涨。

下一步,河坝村将持续打造新增村级客运站点、桥梁、停车场、错车道、公共厕所、健身广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农耕文化园等,深度挖掘瑶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产业,推动田园乡村生活休闲体验和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民族特色村寨,让乡村更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

--> 2023-07-06 瑶族古村寨村集体经济累计120万元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7970.html 1 传统+现代描绘河坝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