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华 吕国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清晰,这是党中央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好三者关系,共同形成合力,需要全面、准确、系统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
遵循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本观点,是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科学性认识和规律性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规律,强调“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教育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推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人才主要经由教育培育而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助力教育改革、发展、创新;人才是教育和科技进一步革新的关键智力资源,没有人才,教育和科技就很难发展。所以,教育、科技、人才实质上是互相分不开的一个统一体。我们只有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实现。与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分开表述、有所侧重不同,党的二十大报告直接把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表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党强国战略思想的升华,是对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系统观念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内部各要素的协同配合、有机联动、一体推进。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开放创新,党领导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才能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西方国家技术与经济的双重封锁,我们通过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科技人才在祖国的感召下回国投身新中国科技事业,科技工作者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先后取得了人工合成胰岛素、“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及人才工作,发展教育事业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全社会共识,在科技领域加紧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要求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推动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向“富起来”转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放在优先和突出位置,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持续推进“世界双一流建设”“强基计划”等改革,以高质量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以高素质人才驱动科技发展,加速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转变。世界主要强国崛起的实践表明,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性因素,是决定国家实力的战略性资源,是塑造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教育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及世界人才高地的有效路径。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依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必须以系统内部各要素效能的充分发挥为基础,因此应当重视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作用。科技的创新突破与人才的培养造就,都需要教育的基础性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就是要充分释放教育、科技、人才的内部要素效能,发挥系统效能。首先,要加强三要素的沟通与协同,以教育的优先发展为基础,支撑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完善沟通协调的顶层设计,探索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三项工作的跨部门定期交流机制,推动政府、学校、企业各方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实现人才教育、培养与基础学科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深度交融。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要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发挥“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最大合力。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没有先例可循,更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因此,要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不断壮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自己的力量”;要以夯实贵州基础教育的基点、牵引好贵州高等教育的龙头、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为“先手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标志性的科技成果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研究”〔22BDJ0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