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创新驱动助推规上工业迸发新活力

——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四化”的重要指示

陈海勇 潘文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工业企业是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而研发投入是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新活力的重要引擎。

探索融资模式助推科技创新发展。一是探索企业创新融资模式。加大科技金融创新引导基金,扶持贵州“高精尖”产业研发项目的投入,增强科技创新在激励政策上的引导,并采用一对一科技金融帮扶,助推贵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资金持续加大,创造引领贵州经济创新发展。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机制。科技研发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方式,而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将会受到融资机制和创新模式的影响。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以GP、LP、SPV、技术融资、股权融资、风险投资、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等多渠道融合创新模式,鼓励各类商业银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金融产品,发挥政府职能引导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坚实的研发创新资金支持。

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一是创新驱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研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科技成果将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改变。唯有科技创新,才能打造真正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聚集科技创新要素。政府应制定合理人才政策来保留并吸引高端人才,尤其是高科技、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并梳理摸清产业技术人才需求,针对性布局建设院士工作站、校企合作、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等“产学研”平台,系统性服务新兴产业突破技术难题,是聚集创新和提升研发投入的关键环节。三是聚焦产业升级。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以健康医药、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探索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的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强化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应用,建立全链条、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成果线上交易服务市场,促进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高效集聚流动,破解从技术突破、产品开发到市场应用的瓶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

搭建地区科技创新对接联动机制。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对接机制。省内各地区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对贵州工业企业研发强度提升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整合利用好国家建立的“科技创新中心”,建立企业对接科技创新服务机制,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利用及快速发展。二是共建区域科技创新走廊机制。可通过组建地区科技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推动先进地区与新兴地区合作共建“科创地区”。三是建设地区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机制。可通过市场化方式,共同制定区域科技创新人才互认标准,实现对高层次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评定及荣誉互认;通过共建共享人才新高地行动方案,推动高端人才跨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共享,提升科技创新的开放度和活跃度。

推动产业技术攻关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全力推动产业技术攻关。紧紧围绕“1+7+1”重点产业,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力争形成一批有核心专利权的拳头产品,不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培育,持续提升贵州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二是打造新型产业集群。贵州科技创新应先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传统产业以积累知识经验,在知识积累过程中逐渐发展高技术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同时,联合发布区域场景机会清单,探索培育数字经济,推动发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新经济产业优势,联手打造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集群。

打出政策组合拳充分释放政策红利。一是做好政策引导。支持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议构建科技、工信、财政、税务等多部门联动机制,打出政策组合拳,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进一步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市(州)各区县开展以“创新论英雄 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试点行动引导。二是进一步强化研发投入导向。对于研发强度大的工业企业,加大用电、用水、用地、信贷等要素保障力度,优先纳入各类重点支持清单。省、市相关财政专项资金、政府投资基金优先支持研发强度大的工业企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优化工业经济结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更好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工业强省”的“最大增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本文系国家统计局课题、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

--> 2023-07-05 ——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四化”的重要指示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7832.html 1 创新驱动助推规上工业迸发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