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玉屏:不见农人忙 只闻“机”声隆

本报讯(记者 朱邪)6月29日,在玉屏自治县田坪镇彰寨坝区广袤的田野上,隆隆作响的农机代替了人工,忙碌着夏管工作,成为田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现在施肥是越来越轻松了,以前一亩地需要1个小时,如今用植保无人机仅需2分钟。”水稻夏种工作告一段落,“新农人”田必成使用遥控手柄,操作一架载着75公斤化肥的无人机,低空掠过绿油油的稻田,精准地在水稻幼苗上空来回飞行,通过喷头均匀地向田间的幼苗喷洒返青肥料。

“与传统人工作业相比,无人机效率提高30倍,不仅精准保证肥料用量,还提高化肥利用率。”作为玉屏供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不到30岁的田必成对现代化种植十分热衷,在他看来,劳动力成本日渐走高,只有用机器取代人力,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最大化。

过去农忙时节,彰寨坝区里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除了使用人力耕种附近成片的土块以外,村里部分零散土地多处于撂荒状态,生产效率不高的同时,更浪费了土地资源。

近年来,玉屏大力宣传推广使用机械插秧、无人机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机械化收割等现代化农业作业方式,并依托土地整治项目,改善土地利用格局,不断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提升农户种粮收益。

抓住县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机遇,2019年3月,土生土长的姚林、姚勇邀约县里志同道合的几个年轻人,购置4台旋耕机,成立玉屏供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盘活土地资源、解决谁来种地的希望寄托在投资使用农机上。

“从最初的耕地,到现在的育苗、插秧、管护、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农机手也增加到30余人,种地省心又省力。”担任合作社管理员的姚勇说,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稀缺的当下,贯穿粮食生产全环节的农机,为“谁来种地”这一难题找到了方向。

玉屏供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旋耕机、起垄机、开沟机、收割机、无人植保飞机、插秧机、育秧粉碎机、育秧播种机等农业生产设备,其功能覆盖了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储等各个环节。

“过去每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腰酸背痛。现在坐在田边,机器就把活都干了!”姚勇脸上笑容舒展。今年,他们投入80多台农机器具,为玉屏18个坝区的农业生产提供全程、半程、托管式的社会化服务,进一步保障了夏粮的增产增收。

一亩地插秧6分钟、施肥2分钟、打药2分钟……农业机械化在提高效率、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提升着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心和使用新型农机的积极性。对于活跃在侗乡田间地头的新型职业农民而言,“精耕细作”不再是掌握基本农事规律后苦卖力气,而是将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赚取收益。

乘着土地流转好政策的东风,玉屏农民承包地“三权分置”盘活了土地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目前,该县已有家庭农场238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程机械化推进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农村土地集中连片程度不够高,大型农机施展不开;农机具无处存放;会操作农机的年轻人不好找,需要加大培训和吸引力……

破解这些发展中的问题,玉屏将持续加大政策帮扶力度,不断集聚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农业企业集中流转,让农机贯穿农作物耕作、播种、管护、采收各环节,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向高质高效发展,以高质量农业机械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 2023-07-0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7801.html 1 玉屏:不见农人忙 只闻“机”声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