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从上门做饭到上门整理收纳,从上门养老到上门保洁保健,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上门经济”可谓是如火如荼。“上门经济”的火爆,具有多个方面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且还拓宽了就业渠道,丰富了消费和服务场景,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在越来越多人看好“上门经济”,各路资本也开始布局相关产业的时候,围绕“上门经济”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也开始凸显。其一,传统行业的经营者需要登记在册,但“上门经济”的服务提供者只需与消费者点对点联系,一旦双方发生各种消费纠纷,相关的侵权责任认定、权益保护存在很大困难。其二,部分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及服务水平未得到有效认定及相关审核,消费者的权益也容易受到侵害。其三,部分平台对服务提供者的资质审核及监管也不到位,加之经营者大多没有线下门店,最终成为市场监管的灰色地带。
“上门经济”有很多可取之处,但要想保证良性和健康发展,就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才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很多“上门经济”的从业者,其实也从心里期盼着行业能够在法律和监管的轨道内正常运转。
为此,政府要及时出台完善相关条例文件,提供清晰且更具操作性的行业标准,避免监管空白。应将相关服务经营主体纳入监管范围,有效管控平台,完善门槛准入和资质审核机制。围绕双方的权益保护工作,服务平台要畅通消费纠纷解决渠道,完善投诉及评价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可与公安、商务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强化沟通协作机制,形成更加有力的统一维权网络,为消费者和上门服务人员提供维权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