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和美家园 石榴花盛开

——福泉市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马场坪街道乐岗五新社区群众包粽子。

陆坪镇洞铁村开展捉鱼活动。

福泉雄镇楼。 (本文图片由福泉市委宣传部提供)

陈礼兵 吴滨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泉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丰富创建内涵,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举措。凝聚起建设经济更强、百姓更富、生态更美的幸福福泉磅礴伟力,在这块土地上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新篇章。

■ 经济更强 共筑团结基础

福泉因磷而兴,该市把“总量大、产业优、科技兴”作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硬核支撑,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依托磷矿资源禀赋优势,始终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牵引,充分发挥“政策机遇、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三大优势,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舰队,全市新型工业化提速扩能、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农业现代化稳定向好、旅游产业化提质增效。

近5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8%,2022年达238.14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高于全国4.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6个百分点;高质量综合考核2021年名列全省I类地区第4位,2022年名列全省I类地区第3位,连续两年获全省第一等次;先后荣获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级磷化工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称号,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做法入选“全国产融合作典型案例”。

■ 百姓更富 共享发展成果

福泉以磷为媒,把“口袋鼓、精神富、体魄强”作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体现,大力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浓厚氛围。

该市依托工业优势,通过“百企帮百村”、打造和谐矿区等方式,持续反哺民生事业,切实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3+1”保障,推进乡村振兴。同时,进一步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稳岗就业,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做好基本民生保障。

此外,不断强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方向,每年定期举办仙桥王卡“清水江杀鱼节”、二郎歌会、畲族文化节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过去五年,福泉2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万余人搬出大山,5.1万余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新增就业3.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4万人,全市全口径劳动力就业17.0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就业4.81万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5%、9.5%。举办省级以上民族赛事、文体活动20余场次。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县(市)、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称号,连续9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市)称号。

■ 生态更美 共建和美家园

福泉与磷为友,把“村庄净、城市靓、自然美”作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奋力推进各民族和美家园建设。

作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化肥)基地,福泉市在产城融合上持续发力,聚焦“以城促产、以产促城”,整体谋划、综合施策、一体推进,以金山生态体育公园、文峰广场、东部城区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增强城市治理实效,全力打造绿色宜居的人文城市,实现产、城、景融合发展。

同时,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先后投资12.6亿元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牛场镇水源村被列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黄丝村、双谷村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道坪镇谷龙村、陆坪镇新桥营村、仙桥乡仙桥村等12个村获评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仙桥乡大花水村、凤山镇金凤村等2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现出“民居特色突出、产业支撑有力、民族文化浓郁、人居环境优美、民族关系和谐”的新局面。

该市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绿色园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市)、全国村庄整洁行动先进县、“四好农村公路”全国示范县等殊荣。

--> 2023-06-29 ——福泉市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7375.html 1 和美家园 石榴花盛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