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哲学意蕴

李裴 李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要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哲学意蕴,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道理哲理和深层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生生不息、永不枯竭,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厚沃壤,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发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普遍联系的观点和中华文明中穷变通久的文明史观,在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厚植历史根基、文化血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不断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来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契合和成就,内核是认知或理解、判断或抉择的价值观一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观,其内在价值的体系性支撑直抵思想、灵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马克思主义很多基本价值原则是一致的,相互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互相融通;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民为邦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观、道德观高度契合。

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观来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之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在这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传承中,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又以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未来。

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观来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实践观、实践性。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人类通过实践获取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和规律,又通过实践把握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知识和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实践观点。比如,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很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点,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相充分结合,“天人合一”思想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知行合一”于当今干事创业亦有鲜明导向。

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观来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全唐书》中的“改弦易调,革故鼎新”……革新创新是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标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天然具有极强的创新性。纵观百年中国共产党党史,正是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道路。我们必须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在逐渐演进变化积累的时代中,找到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创新规律,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坚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

--> 2023-06-28 李裴 李照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7190.html 1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哲学意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