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一场夏雨过后,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窑镇桥梁村青山如黛,云雾缭绕。一家从沿海归来的智能制造企业坐落于此。
于2020年12月落地桥梁村的贵州探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空气流动控制系统技术领域,集设计、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该公司拥有一套完善的产品研发制造与质量控制检测程序,自主生产制造各类气缸,产品畅销省内外,年产值超1200万元。
一家现代化的智能制造企业,为何会选择落地贵州乡村?
带着疑问,记者来到贵州探新科技有限公司。走进该公司的全自动化气缸生产线,智慧化气息铺面而来,数十台机器整齐排列,在全自动化智能系统的助力下,一名工人可同时操控多台机器,由对角、活塞等零件组成的气缸仅需1分多钟便完成生产。
“公司建成投产后我就在这里上班了,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一个人操作4台机器的赵启琼说。
“气缸广泛运用于汽车工业、航天航空、医疗等行业的设备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智能化生产线让公司的劳动效率和产能分别提升了30%、20%。”看着眼前这条火力全开的生产线,贵州探新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洪森向记者介绍。
该公司采购的20多种智能化机器设备由工程师设定好程序后,普通工人经过培训便可操作,自动完成焊接、装配、检测等多道工序。机器设备全面智能化的同时,贵州探新科技有限公司还在产品自主研发生产上发力,气缸生产款式从最初的13款增加到目前的20款。
作为六枝特区新窑镇本地人,杨洪森之前在浙江打拼,老家的青山绿水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乡愁。在事业稳定后,回报家乡成了杨洪森心中的夙愿。近年来,新窑镇交通的巨变和水城经济开发区铝产业的“聚变”,让他的梦想得以实现。在水城经济开发区,以双元铝业为龙头,集聚了上下游关联企业40余家。
“我们公司的原材料主要来自水城经济开发区的铝合金,从桥梁村到水城经济开发区走都香高速只需1个小时。”杨洪森说,得益于水城经济开发区铝产业的集聚发展和桥梁村便利的交通,公司在采购运输原材料成本上比沿海地区还要低。
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贵州探新科技有限公司还与六枝特区职校达成合作,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携手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当前公司正在集中精力研发新产品,着手扩大生产线,预计将带动40余人就业。”杨洪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