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利 刘衡
近年来,贵州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探索实施党社联建模式,加快了特色产业发展进程,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探索了“党社联建”的贵州实践。
2017年以来,毕节市通过探索推行村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重新构建村集体与农民群众新的经济联结纽带,在全市由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7229个,创新性推行“联社+分社”“强村+弱村”等多种发展模式,探索出“党建+积分”“群团工作站”“百姓讲评”“七人议事”“乡村治理督导员”等成功经验,带动农户74.4万户300余万人,促进联农带农富农相结合,村集体增收与农户致富相统一。用一张实实在在的经济“成绩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以党的建设为支点,不断增强集体向心力。“党社联建”的基础在于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近年来,贵州“党社联建”重视通过选优配强党组书记、党员等人才资源,推选党组书记任职合作社理事长,实现村“两委”与合作社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不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协调统筹、示范引领作用,把稳行动的方向感、强化群体的执行力,引领集体共奔致富大道。
以农民发展为主体,不断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和战略性支撑,要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一方面,“党社联建”需组织发挥种粮大户、技术员等规模经营优势与专业优势,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创设一批“党社联建”模式的合作社示范典型,旨在调动农户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分享乡村振兴的更多增值收益。
以山地农业为核心,不断探索致富突破口。没有产业的农村,农民增收的路子拓不宽,乡土培养的人才留不住。只有琢磨透“土特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才能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振兴。对此,贵州“党社联建”积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主动联结农企对接、农超对接等工作,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全链条式富民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与农民致富双促进的特色之路。
以创新机制为保障,不断焕发集体生命力。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贵州“党社联建”创新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经验,将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积极采取项目资金量化入股、兴办实体、合股联营、入股分红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7BDJ054〕、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1A009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