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融媒体中心 何佳有 周济
如今,“虾兵蟹将”、肥蛙鲜鱼等水产品都可以在稻田里养了。6月插秧期,德江县合兴镇东元村的稻田里,不只有秧苗,更有蛙声一片。
近两年,德江的土家儿女们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稻+蛙”模式的生态立体农业,为乡村振兴助农增收蹚出一条新路。
走进东元村“稻+蛙”种养基地,十余名当地村民忙于插秧,稻田间不时传来“呱呱呱”的蛙鸣声。放眼望去,稻蛙田被丝网隔成几十个小方格,中间的水台上爬满了一只只黑斑蛙。
“阿姨,下脚的时候轻一点,避免把小蛙苗或者小蝌蚪踩着……”基地里,铜仁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学生谭庆东,正耐心给村民们讲解插秧的注意事项。基地负责人蔡华也在一旁聆听指导。
“这段时间正是小蝌蚪生长成黑斑蛙的关键时期。”谭庆东介绍,他们采用中草药与食料进行混喂养,增强黑斑蛙的体质,促进、保障黑斑蛙健康成长。同时,后期将定期对黑斑蛙苗进行检测,对整个养殖过程提供技术服务,提升黑斑蛙的品质、产量和效益。
蔡华是东元村村民,在去年德江县组织的观摩产业活动中,他看到合兴镇大兴社区100亩“稻+蛙”生态种植养殖示范点发展良好,相比传统种稻经济效益提高数倍,有点心动。
2022年,合心镇在大兴社区探索“稻蛙”模式,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就能产出高品质的有机稻,取得了不错的生态、经济效益。
“发展稻蛙产业,不仅效益高,对生态也有利。”蔡华决定大胆一试。
实地参观、学习技术、筹集资金、购买蛙苗、修建设施……蔡华做足了市场调研分析,邀请同村村民蔡念回乡一起创业。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22年3月,他们成立了贵州聚创园农业科技有限发展公司,在东元村流转300亩土地,探索发展“稻+蛙”生态立体农业。目前,第一期130亩已建成,下一年将实施170亩。
蔡念成了贵州聚创园公司董事长,他介绍,通过前期的考察及大兴社区的实践,合兴镇的水质、土壤非常适合“稻蛙共生”。“这样的新模式,改变了祖祖辈辈单一、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一地多收。”
新模式,需要科技力量的注入。
合兴镇与铜仁学院水产专业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邀请水产养殖专业的教授和实习生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
铜仁学院副教授刘朋远表示,“稻+蛙”生态立体种养模式下,农民收益是增高的,这种增高没有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恰恰给自然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补给。“水稻和黑斑蛙产生的粪便培肥了土地,形成良性循环,这是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有利路径。”
蔡念算了一笔“稻+蛙”的生态账:黑斑蛙的主食是田间虫子,蛙的游动将水搅浑,让需要阳光滋养的杂草很难生长,稻田里黑斑蛙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机肥,能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提升稻米品质。
去年,“稻+蛙”生态种养模式在大兴社区卓有成效,实现亩产值3万元以上。合兴镇副镇长杨涛表示,这为合兴镇继续扩大新模式树立了信心。“今年,我们将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在东元、大兴建成稻蛙基地300多亩,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