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炼成记

——大龙经开区百思特新能源材料公司见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国家级“绿色工厂”是啥样?

大龙经开区贵州百思特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下称百思特新材料)的回答是:降耗与增值比翼齐飞,亩均产值达到786万元。

“我们占地只有30亩,创造了2.4亿元的年产值。”百思特新材料办公室主任杨枭还形象地比喻,“厂区不到0.7的容积率,与其他企业的大厂房相比,就像个‘小别墅’。”

百思特新材料确实不大。日前,记者在该公司转了一圈,5分钟走完,名副其实的“别墅工厂”。厂区,没有长长的流水线,没有噪音浮尘,看不到人头攒动的景象。在一面显示屏前,两名工人端坐,按键操作生产。

随着按键按下,装满黑色粉末的一个个方盒自动进入窑炉,在经历8小时700余摄氏度高温焙烧后,成品锰酸锂“出炉”,这是生产软包锂电池的重要原料。

“焙烧环节决定了锰酸锂的良品率。”杨枭介绍,该公司精简流程,锰酸锂的生产免去了浸酸、萃取、结晶、废料回收等工序,大大减少了设备支出与用地指标。

精简流程就必须提高焙烧效率,提升产品良品率。为此,百思特新材料在2021年下半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在原有0.6万吨锰酸锂生产的基础上,改造升级两条产能0.1万吨的生产线,新增年产1.5万吨锰酸锂自动化生产线,同时新建了一个2000平方米的仓库和一个研发检测室。

技术改造是一次刮骨疗伤、猛药去疴的蜕变。“通过优化生产流程、简化大型设备,研发和使用低能耗、高产量的生产线,使土地使用率和能源利用率最大化,降低了总体生产成本。”百思特新材料车间主任姚金中介绍,特别是升级成隧道窑炉后,比传统产线节约了近40%的电耗。目前,百思特新材料还在对部分技改项目设备做最后的调试,投产后,锰酸锂年产量将从6000吨提至20000吨。

除了生产环节效率提升,在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上,百思特新材料也是左右逢源。

原料端,大龙经开区完备的新能源材料产业链保证了充足的原料供给,用于生产锰酸锂的二氧化锰在园区就能解决,不用外购,节省了原料仓储空间。

销售端,100%的良品率让百思特的锰酸锂广受东部地区软包锂电池企业青睐,预购订单已经排到7月份,产品一出炉就被装车运走,成品仓储成本也省了。

两端不愁,生产无忧。截至5月底,百思特新材料今年已创造产值6000万元。

土地集约化是衡量企业绿色转型的标准之一,今年2月,百思特新材料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录。杨枭表示,将继续加大研发,进一步节能降耗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 2023-06-19 ——大龙经开区百思特新能源材料公司见闻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6519.html 1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国家级“绿色工厂”炼成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