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雷山

守绿换金 资源丰富

李丽 潘其中

雷公山的杜鹃花开了。 胡大俊 摄

环雷公山马拉松赛。

响水岩瀑布。

村民在茶园采茶。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州西南部,总面积1204.35平方公里,辖5镇3乡1街道,154个行政村。

全县山高坡陡谷深,切割度大,土地零星破碎,没有一块200亩以上坝区。生态空间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22%,生活空间占国土面积的1.99%,生产空间占国土面积的31.8%,属于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区。

作为一个生态资源大县,雷山县植被覆盖率达94%,森林覆盖率为72.8%,有野生动植物5159种,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并被列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

作为一个苗族文化资源大县,境内苗寨、苗语、苗族服饰、苗族生活方式等苗族文化保存完好,共有350多座苗寨,68个国家传统村落,59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银饰、刺绣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国家传统村落密度最大的县。

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县,雷山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景观村落、国家4A级旅游景区——郎德上寨;还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景观村落、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江千户苗寨等旅游景区。雷山还被列入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十二五”期间,雷山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省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县;2016年,雷山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22年,该县获评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被列为全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县,是黔东南州唯一入选的县。

雷山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该县积极抢抓被列入国家生态综合试点和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机遇,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雷山县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同时配套出台茶叶、天麻、小黄牛、预制菜等9个子方案,明确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具体要求,搭建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四梁八柱”。

雷山县还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雷山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挖掘、整理出“发展林下经济,守望绿色底蕴,促成浩瀚金海”“千户苗寨撬动,全域生态旅游,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以茶富民,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满山绿叶换金叶”“守绿换金,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绿水青山永护航”4个典型案例,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和任务时序。目前,该方案已经州人民政府审查并公示后,报省生态环境厅审核。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负氧离子,雷山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持续在“品质、品位、品牌”上发力,聚焦生态旅游康养基地建设:白岩牧云涧荣获省级“花海民宿”称号;丹江白岩、西江龙塘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郎德苗寨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景区,郎德南猛、上郎德和西江麻料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村寨。

该县持续开发提升郎德景区和金仓大塘景区,推出“我在苗寨有间房”“我在苗寨有个研学基地”等特色主题产品。并加快西江景区创5A步伐,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通过省级初评,并被评为省文旅融合创新示范项目。

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雷山聚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生态产品供应基地,突出生态优势,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精准化组织群众大力实施“泡好一杯茶、种好一片麻(天麻)、喂好一头牛(猪)、制好一坛酸(鱼酱酸)、做好一道菜(预制菜)、养好一田鱼”的“六个一”产业提升行动。2022年,全县共种植天麻2.9万亩、辣椒1.54万亩、林药3.89万亩,发展林鸡40.58万羽、林蜂1.54万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54亿元,累计带动3万余户村民、10.96万人增收。

该县围绕主导产业,着力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茶衍生品、米酒、鱼酱酸、银饰刺绣、山泉水加工等特色生态工业。研发生产了“雷山乌杆天麻+”“雷山鱼酱酸+”“雷山黑毛猪+”等系列特色生态预制菜产品,综合带动1万余人就业。

--> 2023-06-18 李丽 潘其中 雷山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6430.html 1 守绿换金 资源丰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