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六月的麻江,绿意葱茏,空气中都带着淡淡的果香。
漫山遍野的蓝莓树在夏风中摇曳生姿。绿叶掩映间,颗粒饱满的蓝色浆果一簇簇聚拥在一起,宛如一颗颗“蓝宝石”,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享受采摘乐趣。
“一部分卖鲜果,一部分由加工企业收走,根本不愁卖。”蓝莓种植大户王燕笑声朗朗地表示。
群山逶迤,蓝莓飘香。时下,麻江县8.56万亩蓝莓已陆续成熟,预计今年总产量达3.6万吨,产值7.2亿元,交出了一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答卷”。
这份绿色“生态答卷”的背后,是麻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执着坚守。
麻江历届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历史重要性,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不动摇,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45%,村庄绿化率达46.66%。
一颗小小的蓝莓果,撬动了麻江的生态大产业。
早在1999年,麻江县便开始栽培蓝莓,让一座座山坡披上了绿装,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过20多年深耕,蓝莓已成为麻江“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形成集品种研发、种苗繁育、基地种植、果品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蓝莓交易中心、蓝莓育苗基地等项目也在加速推进,蓝莓多功能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带动全县约3.6万人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人均年增收1.2万元。
2022年2月底,麻江县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成为贵州省首批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
麻江以果为媒,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践行生态发展之路。该县充分发挥蓝莓资源优势,用蓝莓串起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着眼凯都麻一体化节点定位,充分利用宣威镇、龙山镇优越的区位、交通、气候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等优势,以乌卡坪蓝莓产业园区为中轴点,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康医药、健康医疗、健康食药材、健康运动、森林康养、休闲旅游等产业。
该县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大提升行动,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蓝莓交易中心、生态健康食品加工孵化园等平台,加快形成以蓝莓、酸汤为主导的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充分发挥麻江乡村振兴研究院辐射带动效应,大力发展“生态+”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康体运动、健康养生等业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绘就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画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实践证明,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也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麻江坚持生态环保制度优先,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摆在优先位置,严格实行环保绩效督查考核,形成了“党政领导、部门分工、环保监管、企业治理、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该县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绿色生态走廊、清水江、龙山河、羊昌河及沿线流域水体生态走廊建设,建成以国家农业公园为主体,山、水、林、田有机协调发展的立体生态系统,力争将麻江打造成乡村旅游精品县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同时,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试点建设,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监督治理体系,纵深推进“蓝天、碧水、绿地、清洁、田园”保护计划。大力发展“智慧景区”“数字农业”,实施“互联网+N”等转型升级行动,形成农业、旅游行业、绿色工业、特色城镇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
守住满山绿,换来“林下金”。该县按照“宜果则果、宜药则药、适度利用、合理开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旅游等产业,增加林业附加值,实现林业增效。现已完成林下养蜂1.81万箱、林下养鸡累计出栏50.2万羽、林下中药材种植2万亩。
依托省内最大的8万余亩蓝莓蜜源,麻江抢抓创建“全国蜜蜂授粉基地示范试点”机遇,全力发展林下养蜂产业,通过“蜜蜂+蓝莓”立体种养模式,成功将蓝莓蜂蜜打造成特色农业新亮点,成为全国唯一生产蓝莓蜂蜜商品县。目前,该县通过入股发展林下养蜂18000余箱,产出蜂蜜40吨,产值1000万元,带动265户养蜂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