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丹寨汞矿工业遗址,像是打开了时光隧道大门:近代工业风格建筑沿河分布,厂房、学校、医院、百货大楼、健身房、电影院、图书馆等设施遗址保存完好。颓败的一砖一瓦与道路两旁繁茂高大的梧桐树形成鲜明对比,展示着那个被尘封的繁盛时代。
据史料记载,丹寨县矿产资源开采及冶炼最早始于明清时代,清乾隆二年(1737年)来,开始在汞矿官办水银厂。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国营丹寨水银厂,随着矿源的枯竭,1990年停产。由于建设初期技术要求和技术水准不高,矿渣均为沿山坡自然堆放,导致弃渣场的弃渣露天无序堆放,且未采取防渗防水等处理措施。弃渣中含有汞、镉等重金属,经雨水或地表水浸淋后会产生含重金属因子的废水,对下游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十三五”以来,丹寨全面启动历史遗留废渣治理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废渣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目前,已累计投入5050万元对丹寨汞矿厂历史遗留汞渣进行治理,工程采取阻、隔断汞渣暴露扩散途径的方法,对历史遗留汞渣进行原位修复治理。先后实施汞矿一车间、高排车间、化工车间、四相厂、五一村八组历史遗留汞渣污染综合防治工程,完成废渣治理139.25万立方米,治理面积18万余平方米。
每实施完一个项目,该县都制定监测方案,加强对周边环境的跟踪监测和对渗滤液收集池进出水口的分析,一旦出现pH和重金属浓度波动较大时,就增加监测频次,根据监测结果及时更换石灰,确保渗滤液收集池排水稳定达标和下游行政村水质达标。如今,治理项目辖区内已呈现出见缝插绿、遇空种花、逢道植树、时时见绿、春暖花开的良好状况,通过对周围水质进行监测,至今未有水质超标情况发生。
距离厂区下游2公里的排廷村,清澈的河水穿村而过,河水里鱼虾浅底闲游,鸭鹅水面嬉戏,山坡上树木杂草生长茂盛,共同诉说着这些年汞矿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矿区遗址内环境幽静,山清水秀,吸引了众多游客到这里“探秘”。目前,丹寨正在构想将遗址打造成以观光休闲、康体养生为主导功能,以生态旅居、商业服务、休闲娱乐为支撑,辅以文化创意、研学教育等产业,并集民宿酒店、康养休闲、赛会节庆等多种产品为一体的康养小镇。
(本版图片由丹寨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