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片片梯田被跳出云海的日出照射;
当散落在原始森林边缘的古村落炊烟飘起;
当峡谷间蜿蜒曲折的长河水面泛起微波;
入夏的黔东南,处处是壮阔而神秘的美。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为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黔东南屡次因良好的生态出圈。
黔东南州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从最初的“生态立州”战略,到后来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再到试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深入推动“两山”基地创建,黔东南州绵绵用力,用心守护绿水青山。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黔东南先试先行,在造林绿化上做“加法”,在污染排放上做“减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州形成了全民参战、部门合力向污染宣战的良好氛围。
成绩显而易见。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2023年一季度,中心城市(凯里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7%。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2023年一季度,全州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两江一河”出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水环境质量排全国第五位、稳居贵州省首位。
在土壤污染防治和乡村环境整治方面:完成4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45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提升改造;推进台江经济开发区省级含铅废物利用处置中心建设,推进废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实施。完成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面积39.98万亩(省下达任务36万亩),占省级下达任务111%。全州3个国家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保持稳定。
一方面,黔东南州严守生态环境质量红线,另一方面,绿色理念早已融入群众的日常。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态文明的内涵,坚守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锦屏县文斗苗寨,一块刻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六禁碑”上关于树木保护的几条禁令,世代为当地村民所传承,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
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黔东南发展的核心优势。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黔东南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鸡、林蜂”四大林下产业。截至2022年,全州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累计达720.24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累计达124.50亿元。
台江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园区,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实现翻番。
围绕传统村落自然环境优势,黔东南州大力发展“生态山居”精品民宿。截至目前,建成传统村落精品民宿2045家,可接待游客床位数2万余张,带动0.38万户农村群众实现增收。
厚植生态优势,收获“金山银山”。黔东南人民也在实践中更加切身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