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转化 拓宽高价值实现“绿”通道

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全自动智能机器人正按拟定程序进行焊装作业。

贵州刺梨饮品生产线。 本版图片均由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六盘水盘州,贵州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通过回收焦炭余热产生中压蒸汽用于发电,年发电量约3.2亿千瓦时,节约电费上亿元,基本满足厂区日常生产需要,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工业余热与绿色电能的转化。

铜仁江口,当地农信社通过设立“梵净山生态账户”,依托大数据精准识别绿色项目,向江口县云白茶业公司提供20万元绿色金融信贷支持,给企业送去加快开发建设的“及时雨”,实现了生态产业与绿色金融的转化。

遵义赤水,深挖竹林资源,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与联想集团“梦幻联动”,每月向联想集团输送上千吨竹浆用作3C产品竹纤维包装,实现了生态资源与绿色低碳的转化。

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贵州积极探索“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等一批转化模式,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越来越宽广,展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向并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生动画面。

“两山”转化路 不负“青山”终得“金山”

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6月5日,由五大洲19个国家及上海合作组织的20余位驻华大使、高级外交官组成的驻华使节团到访黔西化屋村,实地见证了这份贵州书写在乌江流域的“生态答卷”。

使节团大巴行至乌江源旁,塞浦路斯驻华大使玛莎·玛夫罗玛蒂斯推开车门便是满眼翠色。漫步欣赏垂柳依依,倚栏静听流水潺潺,她细细品味着村民的幸福生活,“贵州人民居住在青山绿水间,属实羡慕!”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乌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承载着贵州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

前些年,由于生态脆弱、环保问题突出,乌江曾一度拉响生态警报,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畔的化屋村也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

经过坡改梯、退耕还林、种植经果林、取缔网箱养殖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化屋村走上了有机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两山”转化绿色发展道路,村民们发展起了生态渔业、蔬菜、水果、畜牧养殖等产业,河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巍巍乌蒙深处,一山一水皆音符,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进行曲。

乌江之畔,金沙县青山村,高山大河形成的壮丽之景令人流连忘返。走进郁郁葱葱的柑橘林,村民刘德刚望着枝头嫩果感慨道:“想想当年在这片土地上种柑橘,不容易啊!”

倾斜的陡坡上,石漠化的地块零散破碎、土层极薄,刘德刚和村民们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下。

十多年前,为了突破产业瓶颈,刘德刚开始带着家人培土种柑橘。用石头筑墙把土地围起来,再从远处的山上背来泥土填在里面,就这样年复一年,把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果园。

“现在我们这里风景好,产业也做起来了,每年柑橘成熟时,都有不少人来采摘。我家十几亩柑橘每年可带来六七万元的收入。”刘德刚高兴地说。

不负“青山”终得“金山”。2022年,毕节市完成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131.86万亩、营造林76万亩,治理石漠化150平方公里,林下经济产业利用森林面积395万亩,实现产值55亿元。

聚焦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毕节市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推进资源型经济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家底”更加厚实。

产业生态化

废料“淘宝”循环利用

今年2月,贵州中伟资源循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再次入选工信部废旧电池利用“白名单”,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新能源汽车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

6月,记者走进大龙经开区贵州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铜仁产业基地,探寻废旧电池在这里如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通过回收、拆解、重组、检测,发挥“余热”应用在其他用电领域,实现了“高应用场景”向“低应用场景”转换。而废旧锂电池的“再生利用”让人眼前一亮。

“有些余量低、年限长、带电量低无法梯次利用的废旧锂电池,就要进入再生利用破碎生产线。”基地原料D厂区总监王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吨废旧锂电池,能提取出50%以上含有镍钴锰锂的电池粉、拆分成20%以上的电池外壳、10%以上的铜铝金属;镍钴锰锂通过湿法工艺可做成锂电池三元前驱体的原料;铜铝可做成铜片和铝箔纸同样应用在锂电池生产中;电池外壳可反复利用。收购1吨废旧锂电池成本在3万至6万元不等,通过再生利用可产生9万至12万元的产值……

贵州中伟已建成1条年处理3万吨废旧锂电池破碎线,从中提取出的镍钴锰锂产品作为上游原料,全部运往公司的三元前驱体厂区实现原料循环。

废料“淘宝”循环利用,是贵州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的生动实践,也是贵州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2022年,通过对全省149家重点企业进行碳核查,我省编制完成了《贵州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全省低碳试点建设。

生态产业化

绿叶“升值”竹林“变现”

“江口农信通过‘生态账户’识别到我们茶园为生态项目,迅速为公司提供了20万元绿色金融支持,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江口县云白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华第一次意识到,发展生态产业让企业融资如此顺畅。

通过在全省率先开启“生态账户”试点,江口县农信创新探索生态产品在金融领域的价值运用,从绿色生态资产、绿色生态生产、绿色生态生活、绿色生态支付4个维度为5类市场主体分门别类构建生态账户指标体系和信息数据目录。以此打通生态、金融、经济之间的“转换器”,搭建绿色生态与绿色经济相互转换的中间“桥梁”,逐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金融效益的多向互通。

截至目前,江口县共创建“梵净生态账户”308户,利用账户积分评级授信5557万元,利用账户积分应用发放贷款1370万元,通过生态积分转换,平均授信额度提升1.8万元,平均利率下降10个百分点,逐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让更多中小微企业和农户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2022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2.81%。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贵州探索把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捻揉于一体,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让绿水青山成为人们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遵义桐梓箐坝村村民张国刚采笋已有40年。“方竹笋长在海拔1600米的山上,走一两个小时才能背到公路旁,一趟最多背七八十斤。”张国刚说。

2022年,桐梓县林业局建设了全长4000米的采笋货运轨道。过去笋农人挑马驮,100个人1天只能搬运4吨竹笋,现在利用轨道,10个人1天可以运20吨竹笋下山。

桐梓县作为贵州方竹笋的核心产区,有方竹林100万亩,覆盖全县23个乡镇(街道),竹农达4.2万人。桐梓·中国竹笋交易中心有罐装水煮笋、速冻保鲜笋、无硫笋烘干、冷链系统4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年可加工鲜笋1.2万吨。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贵州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强化招商引资,绿色产业加快提质升级——

2022年共推进新续建林业产业招商项目255个,合同投资额293.17亿元。截至今年3月,全省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54家。

选取习水、道真、印江、正安探索林权抵押处置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

全省有竹产业基地506万亩,竹藤加工企业445家。赤水竹产业示范园区获批为第二批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园区。

中国十大竹乡之一赤水市有竹林132.8万亩,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竹浆单产基地,初步形成从原竹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外市场。

全省形成了以榕江、黎平、锦屏为重点,以杉木为主的生态板、刨花板、烤漆板等高端板材产业集群,以松木为主的高密度纤维板、木制托盘、装饰线条等中高端产品聚集区。

--> 2023-06-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6359.html 1 转化 拓宽高价值实现“绿”通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