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我在必亮有块田”

——兴义必亮村推广“共享稻田”探索乡村振兴新“稻”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孙蕙 华姝

田间苗绿人影红,六月水乡插秧忙。

记者日前走进兴义市敬南镇必亮村,流水潺潺、天青草绿。犁田、移苗、插秧……目之所及,一幅幅村民忙农事的图景。

“一年大米的收成就靠这几天呢,秧苗插下去,也就安心了。”60多岁的村民李思贵戴着草帽,站在自家田埂上,看着刚插下的秧苗,满眼笑意。

年年种水稻,今年大不同。

李思贵告诉记者,一是稻谷品种换了,二是他家的3亩稻田入股了村级合作社,且大米已经被人预购了,“今年种的品种,大米可以卖到一斤6块钱,之前我们自种自卖才3块多一斤。”

作为兴义市20世纪90年代的首批小康村,必亮村水源充沛、生态优良,有良田千亩,是远近闻名的水稻大村。但长期以来,由于水稻种植散乱,缺乏品牌知名度,导致单价低、销量低、利润低。

如何让“好田”育“好稻”产“好米”?

“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共享稻田’模式,实施‘我在必亮有块田’大米定制项目,打造‘必亮大米’品牌,全力培育‘一村一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华忠娓娓道来。

今年初,按照“党委领导、支部引导、市场主导、合作社主营、农户主体、多方获益”的思路,必亮村党支部首先从“良种”入手,积极“选品”,对邻近地区种植大米的品种、品质、产量、产值等进行充分调研,发现“野香优”系列大米不仅综合评价高,单价每斤也能提高1.5元。

村支两委当即分头行动,组织召开群众会、小组会、板凳会,向群众讲清楚为什么要换水稻品种、讲清楚优质品种为什么好、算清楚经济账,动员群众择优种植。

选好了种,还要种好粮。

按照实施“我在必亮有块田”大米定制项目要求,必亮村将村里的稻田按照区域划定200亩入股村级合作社,村党支部还制定“四个一批”多渠道拓宽市场,即“找帮扶单位认购一批、找辖区企业订购一批、找机关食堂消耗一批、找销售平台分销一批”,打消群众销售顾虑。

期间,客户按每年2800元一亩向村级合作社预订“必亮大米”,保底获得500斤大米。

目前,200亩稻田已全部被预订。刘华忠说,被预订的稻田,顾客可指定种植的水稻品种,还能亲自参与体验育苗、翻土、插秧、施肥、收割等传统农耕活动,自己的“田”上还有专属标识。

为保障大米品质,必亮村对接兴义市农业农村局、敬南镇农服中心专业人员对水稻种植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推选村内水稻种植经验丰富的“土专家”担任水稻种植“辅导员”传授经验,提高村民种植水平。

“定制大米平均亩产量约600斤,农户保底提供给客户500斤后,其余均可自留,按照市场价一亩比之前要多收入1000元。”站在田埂上,刘华忠跟记者算起了“收入账”,村级合作社除去监管、包装、运输等成本后,也可从“共享稻田”中获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明年我们计划增加到600亩,并增设一些体验项目,让更多人在必亮‘有块田’,都能吃上‘必亮大米’,进一步促进个人和村集体双增收,走出一条乡村振兴新‘稻’路。”看着连片的秧田,刘华忠喜滋滋地计划着。

--> 2023-06-18 ——兴义必亮村推广“共享稻田”探索乡村振兴新“稻”路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6345.html 1 [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我在必亮有块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