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航
猫场镇皂角产业园区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分拣包装加工。 张云航 摄
青山绿水馥灵气,不俗不媚;天地万物绽芳华,不浓不淡……六月的织金别有一番生气,蛰伏了一个冬春的所有生命早已按捺不住,不再藏匿半点灼华,或绽放枝头,或飞跃天际,或潜居草野,对唱自然,和声万物。
近年来,织金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治本、增绿、富民、增效”的总要求,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生态文明成果丰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韧性十足的富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绘就绿色美丽新画境。
治理护绿 呵护绿色家园
流水潺潺、景色旖旎,河道清澈、景观别致、步道整洁,步步皆景,处处成画……这就是织金县凤凰生态湿地公园。
“别看现在美景如画,以前这里可是一片荒地。上游曾有煤炭企业,加之水源涵养地凤凰山生态系统薄弱,河水经常是污浊黄色的。”当地居民冯先生说。
煤炭,曾一度成为这里的一张“名片”。开采破坏范围大,生产污水的乱排乱放,与之伴生的是对土地、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巨大破坏。
恢复生态,重现绿水青山,势在必行!
2018年,织金县正式启动织金河水环境治理项目。立足实际,结合未来小城镇建设的特点和走向,该县决定在花红至凤凰山段织金河修建凤凰生态湿地公园。
凤凰生态湿地公园的建成,不仅增大了整个织金县主城区的水域面积和绿地面积,构建山、水、林、城一体的现代生态文明城市,还对保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调节微气候、净化大气、保障水体水质以及改善主城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为水生生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水生环境。
嗅得到垂柳芳草味,闻得见风声鸟虫鸣。
“清水长存,绿地常在”。织金县水环境综合治理,只是该县呵护绿色生态家园的一个缩影。实际上,近年来,织金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五场标志性战役”,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清运和处置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统筹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目前,该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9.84%,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生态环境网格化巡查监管体系“1581织金模式”获全省推广。同时,做足降碳文章,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统筹抓好节能降碳提效、绿色低碳循环、绿色生活创建,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推动资源型经济全面绿色转型。大力推动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快构建煤电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
此外,织金县制定了园林绿化、公园管理、义务植树、古树名木保护、水源点保护、河长制、林长制等管理制度,将园林绿化等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完成了《织金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修编,投入118万元启动编制《织金县绿地系统规划》《织金县生物多样性规划》《织金县湿地保护规划》;投入88.6万元完成《织金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现状遥感调查》《织金县规划区古树及后备资源调查》。
筑牢屏障 提升绿水青山颜值
时下,站在织金县凤凰山顶俯瞰,好一幅浓墨重彩疏密有致的山水画。群山苍茫青翠,起伏连着起伏,连绵压着连绵,像一整块连着天际的巨大绿锦,绿出了生气,绿出了空灵,给人无限遐想。
“今天看到的满目苍翠、树高林深绿色秘境,是一代代织金人努力的结果。”织金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织金县为改变生态薄弱,土地荒漠化的现实状况,大力实施“增绿”工程,全力推进长防林工程、天保工程、3356工程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实施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增绿”工程分成两个阶段:2010年以前主要以生态林、用材林为主;2010年以后,坚持增绿增收并重、造林造景并举、绿化美化并行。特别是2014年,全省实施“绿化贵州”三年行动计划以来,织金县用两年时间造林35.62万亩,让绿色成为高速、铁路沿线的美丽景观。
近年来,织金县以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林分质量为落脚点,围绕区域重点,通过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营造人工混交林等措施,优化林种结构、森林结构、林龄结构,增强森林固碳、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达到“四季分明、远近各异、上下互补、生态经济、移步换景”的绿色生态效果,刷新绿水青山颜值同时,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生态“绿色屏障”。
据统计,截至目前,织金县已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建设国储林27.4万亩、营造林11万亩,石漠化治理16.67平方公里,森林活立木储积量达68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
借绿生金 做强绿色经济
努力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全县生产、生活、生态绿色融合发展,实现绿水青山“高颜值”与经济发展“质量”相得益彰,织金其实已先行一步。
眼下,走进织金县猫场镇川硐村皂角产业基地,放眼望去,千亩皂角林满目葱翠,一派生机盎然。浑身长满了刺的皂角树,迎风摇曳,沙沙作响的树叶,奏响富民生态曲。
在该镇皂角产业园区,工人们正在对皂角米分拣、加工、包装、发货,紧张繁忙的工作场景随处可见。该镇皂角产业园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皂角米加工、销售集散地,年加工销售皂角米1000余吨,占全国市场份额90%以上,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年销售产值达3亿元以上。目前,织金县皂角树种植面积达52万余亩。
在家场镇糯冲村500亩的林下竹荪基地,鸡蛋大小的竹荪蛋已悄然破土而出,丰收在望……
借“绿”生“金”,以林促“产”。在三塘镇千亩林下食用菌基地,每天务工群众有60人左右,可采菇8000斤至1万斤。
近年来,织金县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富民兴县”为主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最大优势,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持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促进生产发展、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统筹协调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切实推进林下经济与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着力推动绿色保护、绿色经济,全力助推“林下生金”,形成了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格局。目前,该县33个乡镇(街道)均实施林下种植产业,发展林下经济39.6万亩,林业产值达20亿元以上。乌蒙利民生态茶场,获得全省首张生态茶场林业“碳票”。“织金竹荪”产区入选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织金皂角精”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皂角被列入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串绿成链 打造生态康养旅游新业态
织金县双堰街道乌蒙利民生态茶场内,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随着山势绵延起伏,采茶、制茶体验区和品茗室、烧烤区、餐饮区等,每一处都是一道亮丽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茗观光。
“以前,这些地方都是荒坡,长满杂草。”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靖介绍,2012年织金县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在外多年的蔡靖回乡创业,成立贵州乌蒙利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生态修复为契合点,以茶产业发展为目标,誓把荒山变“金山”。
10余年间,公司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以黄金芽和白茶为主的茶园1.2万亩,成为当地最大的生态茶园。2021年,被授予“毕节市最美生态茶园”称号;2021年12月,成功申报为3A级旅游景区。
茶海中,茶农采茶,游客观光。炒茶车间,杀青、揉捻、做型……在制茶师傅的指导下,游客体验茶叶制作工序。品茗室,游客品一杯亲手炒制的香茗,细细体味劳动的收获感、满足感。
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近年来,织金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茶产业资源,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动力,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不断在茶源寻根、茶俗体验、庄园度假、养生旅游等领域探索创新,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发展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和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茶业综合体新业态,茶产业链条从“一叶”向“大业”转变,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生态优先强筋健骨,绿色发展提升气质。实际上,近年来,织金县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凸显当地生态旅游特色,积极实施“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发展规模,把“生态美”与历史文化、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旅游模式由单纯的景点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新成效,旅游提质亮点纷呈。织金洞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入选“贵州省首批十大研学旅游基地”,成功承办“花海毕节·洞天织金”特色民族文化展示活动。平远古镇入选“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评选为“2022年贵州省文旅融合创新示范项目”,在贵州省第十四届旅发大会上被评为“贵州十大旅游新地标”,并名列第二,入选贵州省首批“省级劳模(职工)疗休养基地”“抖音美好打卡地”等称号;织金入选“2022年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如今的织金,生态,俨然已成为一张亮丽“名片”。生态环境日趋改善、生态颜值不断提升、生态经济不断发展,生态旅游蒸蒸日上,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