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德超
夏日的乌江源百里画廊,青山如黛,碧水悠悠,与岸上郁郁葱葱的经果林和独具特色的民居相互掩映,宛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田园画卷,三两只游船徐徐前行,点缀在画卷之中,更增添了几分韵味。
新仁乡化屋村地处乌江源百里画廊核心景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化屋村人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守好发展和绿色两条底线,紧盯生态文明建设,在岸上大力发展玛瑙樱桃、五星枇杷、水晶葡萄等特色产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23处,组织队伍常态化开展乌江河面保洁和巡河、禁渔巡查,千方百计守护好绿水青山。
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化屋村乡村旅游业风生水起,开起了39家农家乐、21家民宿,投资4209万元,建设了野奢度假营地,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旅游饭”。
2021年以来,化屋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202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5万余元。
化屋村只是黔西市生态文明建设全景中的一个截图。位于六广河畔的素朴镇古胜村同样用“生态”之笔,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平井无井水,石头当脚梁。吃着屋檐水,穿着破衣裳。走的是毛狗路,住的是杈杈房。一年苦到头,没得半年粮”。这是以前流行在古胜村的一句顺口溜,也是当地石漠化严重,陷入“生态恶性循环,群众越过越穷”的真实写照。
凭借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将古胜村定位“喀斯特岩溶山区循环农业”课题试验田这一难得的机会,古胜村开始实施以生态修复和产业调整为主的植树造林工程,按照“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的思路,对全村生态环境进行“立体式”修复。
昔日石头山,今朝绿满坡。古胜村累计退耕还林3038.5亩,石漠化治理710亩,种植经果林3400亩,森林植被覆盖率从1988年的不足10%增长到89.68%,全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果林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年产值已达2000余万元,带动了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民收入,并先后荣获“第一届阿拉善生态田野奖”和“国家森林乡村”,古胜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富裕村。
黔西市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并不仅仅体现在生态修复治理上,而是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近年来,黔西市在绿色经济上不断闯新路,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释放生态红利。
位于黔西经济开发区的贵州锂想时代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锂电材料碳酸酯项目是黔西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头戏”,项目占地面积76亩,总投资2.5亿元,于2022年8月开工。
在项目建设现场,每天都有200余名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有序施工,大家有的忙着安装设备,有的忙着打磨零件,有的忙着焊接钢材,为今年8月份的正式投产冲刺着,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能达到6亿元左右。
在定新乡青杠村的农业光伏电站项目现场,“嗡嗡”的高压电流声不绝于耳,周围的山头上,铺满了数以万计的光伏组件,成为了大山深处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了解,定新一期农业光伏电站总投资8亿元,占地面积5000余亩,由中核汇能贵州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于2022年2月20日开工建设,同年9月1日并网发电。作为贵州省新能源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平均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2.5亿度。与燃煤电厂相比,以供电标煤煤耗306克/千瓦时计,每年可节约标煤7.36万吨,折合原煤10.41万吨,相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422吨,一氧化碳约19.67吨、碳氢化合物8.03吨,氮氧化物807.80吨、二氧化碳17.51万吨,还可减少灰渣排放量约2.27万吨。
青山绿水间,生态新画卷。近年来,黔西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大战役。2022年,黔西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完成国家储备林4万亩、营造林7.6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6.2平方公里;推进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逐步形成煤电化一体、风光火互补的新型能源发展格局,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林下经济产业利用森林面积35万亩,实现产值5.51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图景正在黔西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