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关岭自治县处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国土石漠化比例曾高达42.5%。土地石漠化在学界被称为“地球之癌”。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关岭自治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县经济发展重点战略来推进,深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多措并举为生态文明建设探新路、作示范,形成系列典型经验与有效方法,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和谐,百姓富和生态美的共生。
有“地球裂缝”之称的花江大峡谷一带山高谷深、峰峦蜿蜒,关岭自治县著名的“板贵花椒”核心种植区也在这里。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染绿了整片山坡,一簇簇青色花椒缀满枝头,颗粒饱满结实、色鲜油润,微风拂过,椒香扑鼻。
然而,二十多年前的板贵,当地群众生活还很贫困。一年四季,辛勤劳动的村民们也只能在石旮旯里种出一点点玉米当口粮。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很多当地人都选择外出务工。
为了有效治理石漠化,关岭大力实施“生物治理﹢产业”模式,1997年开始引导群众种植花椒。由于花椒耐旱,群众种植积极性高,短短两年种植规模就扩大到1万亩。关岭种出来的花椒香味浓、麻味重、产量高,颗粒饱满,花椒精油含量是普通青花椒的3至5倍,被誉为青椒王,畅销四方。一时间,“板贵花椒”声名鹊起,吸引无数客商前来收购。
2017年,关岭自治县又制订发展规划,确定了重振花椒产业的发展思路。不仅组织600多名椒农到重庆江津考察学习,还出资购买花椒苗,引进新的花椒种植和采摘技术。让关岭花椒产业迎来了转机,平均亩产从原来的300斤提升到如今的1000斤。科学技术赋能,花椒树成了“摇钱树”,群众也吃上了椒香四溢的“富民”饭。
“自从改良后,一亩地能收到五六百斤生花椒,我家种了40亩土地,一年能卖到二、三十万元,许多外出的村民都纷纷回到板贵,种起了花椒。”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坝山村花椒种植大户曾光能开心地说。
花椒产业只是关岭自治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为打造生态文明“关岭样板”,关岭立足实际,采取点面结合扣环相促,分层类规划布好新格局。由政府统筹规划、部门协调联动,以整体规划为统领,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及综合治理,形成闭环式的全方位治理新格局。
为避免“水土不服”问题,石漠化治理工程过程中广聚民智,邀请项目区市、县、乡“两代表一委员”、镇村干部及群众代表等参与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和监督管理,有效确保设计无异议、施工无阻拦、建后无破坏。
因地制宜精准选业,立体化布局发展新产业。关岭始终坚持石漠化治理和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方式,选准关岭牛、皇竹草、花椒、火龙果等特色产业,采取“坡改梯+绿色经济+小水利+科技”的综合治理模式,实现关岭牛产业带动皇竹草、紫花苜蓿等牧草种植11.8万亩,天然草山草坡改良2.8万亩。建成“板贵花椒香料基地”,实现亩产1000斤以上。打造火龙果、上关六月李等为主的精品水果产业带,擦“亮”了花椒、火龙果等特色品牌。
在石漠化治理中,还创新举措,鼓励村干部带头入股村集体合作社,即增强村干部责任,又能让村民得到实惠。目前,全县村干部通过现金、贷款等方式入股村级合作社达1700多万元,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总额达1.19亿元,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既绿了石漠荒山,又“甜”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同时,立足石漠化面积广、生态环境脆弱实际,关岭选择风电光伏为主导的清洁能源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积极探索“石漠化+风电光伏+农业、林业”模式。目前关岭自治县已建成风电光伏规模193.6万千瓦,在建141万千瓦,今年获得发电计划158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关岭将继续推进风电光伏产业发展,打造全省清洁能源大县。
数据显示,通过在石漠化区域构建牛、草、果、木及林下经济等立体化循环产业,目前,关岭牛存栏15.36万头以上,带动1.61万户6.33万余人从事产业发展。自2014年以来,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关岭自治县完成营造林57万亩,全县林地保有量稳定在1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2.42%提升到59.12%。获评全省唯一一个“南方典型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称号和全省四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之一的称号。全省首单草原保单落户关岭,为全县进一步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