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从“捕鱼人”到“护鱼人”

临近中午,袁华学巡查完习水河官渡王爷庙至渔湾大桥段河域后,他站在大桥上静静注视着水面。阳光下,袁华学黝黑的皮肤上渗出细微的汗珠,看着桥下鱼翔浅底,他咧开嘴角,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

今年62岁的袁华学家住官渡镇渔湾村学堂组,作为习水河河畔土生土长的人,钓鱼、捕鱼他算得上是行家里手,他32岁至41岁时就以捕鱼为生,在河里“讨生活”。

可后来捕鱼的人越来越多,鱼就越来越少;鱼越少,渔民的竞争就越激烈,电鱼、炸鱼,收益也越来越少。袁华学萌生了要收手的想法,“还是要把资源留给子孙后代。”

于是,袁华学便交船上岸,寻求其他谋生方式。

上岸后的袁华学跑过货运,还发展起了石斛产业。也是这一年,长江流域域实行全面禁渔,在官渡镇还成立了专门的护渔协会,袁华学也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除了自己参加,袁华学还动员了之前一起捕鱼的同行参与进来。

长江实行全面禁渔的这些年,不少赤水人也渐渐懂得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去年我们的会员261人,今年会员达到273人。”袁华学说,近几年,加入习水河鱼保护志愿者协会的人员逐年增加。

河鱼保护协会除了包括辖区内禁捕政策宣传、水域日常巡逻检查、定期开展河道垃圾清理、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捕捞行为外,还自筹资金购买鱼苗向习水河进行补偿投放,对习水河内鱼类生态平衡、水系生态修复起到积极作用。

“我们现在护鱼,以前捕鱼的经验都派上了用场。”袁华学说,哪些地方鱼多、哪些地方好“下竿”、哪些地方好“下网”、哪些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泡沫是捕鱼网具浮标,他们一眼就能认出来,算是把捕鱼的经验变成了护鱼的手段。越来越多的官渡人和袁华学一样,由“捕鱼人”变成了“护鱼人”。

“河鱼保护协会的大多数成员都是老渔民,水情熟,鱼情熟,护鱼得力,在宣传习水河禁捕政策、劝阻垂钓人员、收集违法线索等方面,他们起到很好的协助作用。”官渡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龚继财告诉记者,近五年,该协会帮助当地派出所破获非法捕捞刑事案件12起,宣传引导3000人次,累计向习水河流域投放鱼苗价值约25万元。

--> 2023-06-1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6245.html 1 从“捕鱼人”到“护鱼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