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公司实现“绿色转型”

汇川这家水泥企业不再“灰头土脸”

汇川区融媒体中心 罗永红

一直以来,水泥行业被视作传统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行业和高耗能行业,也是环境保护重点监控的行业。如今,在绿色智能制造工艺赋能之下,传统水泥产业迎来了“绿色转型”。

走进位于汇川区的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厂区,映入眼帘的是国家级绿色工厂标识,大片的绿化带、粉色的办公楼、干净整洁的道路、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处处都颠覆着人们对水泥厂“灰头土脸”的固有印象。

刘庆勋是厂里的烧成工段长,主要负责厂区设备维护,2014年大学毕业后就到这里工作,一开始他对水泥厂的工作环境感到担忧,来了以后才发现自己的担忧多余了。

“厂里环境比我想象中要好得多,看不到灰尘和扬尘,厂区绿化做得也比较好,我们公司还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刘庆勋说。

在公司生产区域中鲜少见到工人的身影,只听见全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运行声,人工操作大多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完成。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系统每小时就会自动检测一次,重点检测硅、铝、铁、钙、镁、硫等的比例,如果指标发生波动,系统会自动进行混合调整。”公司配料主管白国友说。

据白国友介绍,过去,每批水泥都需要人工取样,再进行质量检测,不仅耗时耗力,还不利于及时纠正产品配料。如今,从取样到检测,都由智能机器人完成,工人只需在智能控制系统中查看产品参数,就能保证产品质量。

从“有人”到“无人”的变化,既是生产效率的创新进步,又是绿色发展的时代所需。智能在线控制既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注智,又能助力企业实现低碳环保的现代化生产目标。

粉尘和氮氧化物排放,一直是水泥生产环节中被诟病的环境问题。今年,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引进高温高尘SCR脱硝系统,可大大降低水泥生产的氨水用量,提高脱硝效率,真正做到降本增效、超低氮氧化物排放。

“国家标准氮氧化物控制在400毫克每立方米以内、粉尘控制在50毫克每立方米以内。目前我们公司氮氧化物控制在200毫克每立方米左右、粉尘控制在5毫克每立方米以内。高温高尘SCR脱硝系统投用后,可以将氮氧化物控制在50毫克每立方米以内,粉尘控制在4点几毫克每立方米左右,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公司原料磨操作员杨斌说。

能耗过高,也是困扰水泥行业发展的瓶颈。为打破这一瓶颈,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用科技创新挖掘出绿色增长空间。去年,该公司投入2100多万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一年能节约400多万度电、240万元电费。此外,为两条熟料生产线配套余热发电系统,可自主解决熟料生产30%的用电量,每年节约1.5亿度电、8000万元电费,这不仅提高了余热发电运行效率,还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

“近几年,我们不断加大湿法脱硫、SCR、质量智能控制系统等环保设施和智能制造投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分厂副厂长林金华说,接下来,公司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高运行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打造好国家级绿色工厂。

--> 2023-06-15 汇川区融媒体中心 罗永红 公司实现“绿色转型”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5975.html 1 汇川这家水泥企业不再“灰头土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