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的科学内涵,既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只有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更好地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中央关于“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各级党委要牢牢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各领域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第三,要胸怀“国之大者”,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深刻透彻领会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把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收入分配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等工作;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四个必须”,保持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大局关乎事业整体与长远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作者单位: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本文系社科规划课题〔TJSR21-011〕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