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围绕民生 补短板强弱项

初夏,风暖昼长,万物并秀,拔擢成长,欣欣向荣。

走进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镇堰坎村,放眼望去,连片的高粱整齐有序,横竖成行,长势喜人,预兆着丰收的美好景象尽收眼底。

堰坎村曾是省级贫困村,群众的生计问题一直以来是村里的头等大事。

近年来,堰坎村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主攻方向,围绕辣椒、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种植,努力增加村民收入,但由于种植规模较小,零散户居多,经济效益低。自实施乡村振兴以来,村里严格按照镇里的规划,结合实际,打造10000亩高粱基地。

堰坎村积极协调农户,将农户土地承租,再由村里反租到种植大户手中,让村民放心地将土地流转,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再由村里对接购销,保障了销路;村民不仅可以流转土地,还可以利用土地入股分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75岁的村民何光辉说,高粱产业能够大面积的发展也有曲折,刚刚开始部分群众不太理解,经过镇里和村里不停地召开群众会,进行大力宣传,大家才得以接受。

何光辉是村里有威望的长者,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积极参与,发动群众大面积种高粱他也出了不少力,配合村里做群众工作。

堰坎村通过有机认证,今年第一阶段已获得3000亩的有机认证面积。堰坎村有四个高粱种植能人大户,他们在村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助推产业增产增收。接下来,村里将积极对接第二批有机认证面积,真正实现高粱种植10000亩,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致富之路。

近年来,部分农民群众虽然生活富裕,但内生动力不足,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在鸭溪镇党委书记何宇航看来,做好新时代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拿出新思路新举措,尤其要探索创新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才能推动工作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为进一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摸清群众急难愁盼,切实办好民生实事,紧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推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在又好又稳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和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网格化管理治理作用和能力。今年,鸭溪镇决定在全镇范围组织集中开展“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鸭溪镇围绕“红星播州”及“红星自治示范村民组”创建,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不断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努力推进鸭溪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又好又稳发展的基础上高质量推进。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开展“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取更多暖民心、聚民力、汇民智的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怨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围绕“召开一个会、摸清一个底、登记一本账、审议一个约、办好一方事、化解一些忧、形成一张网、服务一个组”的“八个一”工作举措,补齐镇村干部不会和群众打交道的短板;补齐镇村干部和群众感情浅薄的短板;补齐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方法少的短板。

“召开一个会”。引导群众深入学习中央及省、市、区相关精神,同时,围绕抗旱救灾、农业生产、乡风文明等重点工作开展宣传,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摸清一个底”。深人开展广泛的“万名干部进万家”活动,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同时,通过入户走访积极开展宣传,将党的声音带到千万家。

“登记一本账”。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工作台账,制定解决措施、及时跟踪管理,使群众合理建议意见得以及时解决。

“审议一个约”。在充分体现民众意愿的基础上,探索制定行之有效、广泛接受的组规民约,引导群众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彻底摒弃陋习。

“办好一方事”。聚焦集体的事,镇村干部主动将办公阵地前移到客厅院坝、田间地头,解决普遍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干部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化解一些忧”。聚焦矛盾纠纷,分类建立台账,按照镇村网三级调处机制和村级三次调处机制,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形成一张网”。严格执行“一包到底”工作机制,统筹“行政村党总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和“网格长+网格员+联户长”体系,凝聚工作合力,形成全镇一张网。

“服务一个组”。帮助村民组理清发展思路,发挥好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工程实施等的比较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活动开展以来,该镇乡风民风得到有效改善,干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部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反响整体较好,全镇上下焕发出了新面貌、新气象,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潘树涛)

--> 2023-06-1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5789.html 1 围绕民生 补短板强弱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