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实习生 朱家欢
6月8日19点30分,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在贵阳大剧院迎来第5003场演出。5003场,17载岁月流光,历经5次改版……70分钟的时间,向广大观众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情、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被网友评价为:“一夜多彩贵州风,演绎贵州六百年”。
经过17年发展,《多彩贵州风》已巡演全球40个国家及地区,走遍50个城市,累计逾1000万人次现场观看,荣登《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先后获得“中国旅游演出剧场类剧目票房十强”“国家重点文化出口项目”、2022《中国国家旅游》年度臻选“旅游演艺”创新案例等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行业荣誉近百个,展示着经久不衰的迷人魅力。
在贵州奋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避暑游、夜经济的当下,看一场《多彩贵州风》开启贵州旅游之行,已成为众多省外游客的首选。
从广场到剧场再奔市场
18年前,在首届黄果树瀑布节上,来自贵州各地的民族民间文化精英同台献艺,呈上了一台精彩的文化歌舞盛宴,这是《多彩贵州风》的雏形。
节目首次亮相,便用鲜明的原生态元素和强烈的时代感向观众集中展示了令人难忘的贵州印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半年后,按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工作安排,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并以市场化机制独家运营由原贵州省文化厅出品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
彼时,朝着“唱响贵州、宣传贵州、建设贵州”的目标,贵州省相关部门和《多彩贵州风》团队以文化艺术为载体,深耕脚下的土地,努力向外界宣传贵州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想想那时,我们主动找市场,一张张去卖票,跑断腿磨破嘴,汗水加泪水,这是常有的状态。”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伟宗回忆说。
为了实现“每天都能把票卖完”的目标,《多彩贵州风》先后打造了两个版本,并进驻贵阳大剧院驻场演出,逐步完善以剧院为中心的常态化演出,在省内率先走出了一条以地域文化为魂,创作、营运文化旅游演艺项目的市场之路。
2006年9月,《多彩贵州风》首次承担起贵州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70余人的演出队伍,6辆载满服装道具、舞台器材的卡车从贵阳出发,浩浩荡荡向四面八方驶去,开始了一场文化征途。
此外,为了打通省内外票务营销渠道,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初代演职员们一家家拜访旅行社,一户户商讨合作方案……从广场到剧场,再奔向市场。用宋伟宗的话来说,这也是“从穿高跟鞋磨到平底鞋,再穿旅游鞋”的转变。
省内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在逐渐找到与市场融合互动的规律后,《多彩贵州风》走出山门,陆续在国内外巡演,在世界各地悄然掀起了一场“多彩贵州风”。
2016年,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以挖掘和展示贵州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品牌建设、人才培育、内容创作、渠道拓展等方面,踏上了全产业链布局之路,并坚持将主流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机遇,用高品质的文化产品赢得市场和口碑。
发展至今,《多彩贵州风》已完成了从一台演艺晚会发展到一个旅游文化产业圈的破茧蝶变,经过世博会贵州文化周表演、奥运会开幕式前演出、沿贵广沪昆高铁主要城市巡演等,将贵州民俗幻化成为舞台艺术,逐步锻造成赢得市场的旅游文化商品。
同时,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结合团队演艺人力等优势资源,形成了集群效应,在不断完善旅游项目服务、创意策划等基础上,形成包括文化艺术创作、文旅互动设计、项目开业筹备、文旅IP打造以及项目托管运营等文旅集成平台,并运用互联网进行旅游演艺营销,打造文旅产业链。
既要“走新”也要“走心”
6月3日下午,来自斐济、毛里求斯、马来西亚、摩洛哥等19个国家及上海合作组织20余位驻华大使、高级外交官抵达贵州。当天19点30分,首站便到贵阳大剧院观看《多彩贵州风》。
台上,百余名演员用热情和专业在70分钟时长的演出里,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快速打开了解贵州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歌舞史诗;台下,掌声和欢呼声不断,大家称赞“这真是一场令人放松、神醉情驰的少数民族歌舞盛宴。”乌干达驻华大使奥利弗·沃内卡对表演印象深刻:“整个表演,无论是个人表演还是集体表演,都非常精彩、令人惊叹!”
演员、观众、剧场三者共鸣,台上台下同频共振,这不仅让现场一片欢声笑语,更唤起了观众心灵深处的情感能量。
“想让演出接地气、吸人气,我们既得保证文化属性,还得具备商业属性。”贵州旅游文化传播大使、《多彩贵州风》主持人曹锦鹏坦言,一台演出能够持续演出5000场乃至今后更多场,在形式上既要“走新”,内容上更要“走心”。
从2010年接棒主持《多彩贵州风》以来,为让观众在欢乐的氛围中欣赏一台完整演出,舞台经验丰富、现场控场能力强的曹锦鹏,在主持过程中摒弃僵化的串词流程,把自身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加以总结,赋予节目和节目之间新的故事脉络,让大家在笑出来的同时,也有静下来思考的空间。
主持演出13年来,曹锦鹏见证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观众中既有来自国内各地游客也有海外来客,既有热爱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普通市民,也有社会各行各界人士。每次演出,他都会在台上孜孜不倦地讲述贵州之美,传播贵州声音,分享贵州精彩。
曹锦鹏的感受是,《多彩贵州风》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是在向世界展示多彩贵州的文化魅力。“作为主持,介绍的时候不能完全去说教,也不能过度去泛娱乐化,身为贵州人,必须要对本土民族文化和历史完全吃透,再经过自己的体悟来诠释,就不会有照本宣科的感觉。”
17年来,《多彩贵州风》历经5次改版,从原生态版、经典版、民俗版、旅游版到升级版,在不断地精心打磨下,幕后团队努力探寻文旅融合的创新之路,尝试艺术与市场并重,得到省内外游客的喜爱和好评。
“17年能坚持下来,能一直演下去,首先文化的根没丢,前进的方向没错。”宋伟宗说,《多彩贵州风》始终面向游客,以市场为导向,让节目既保留经典又推陈出新,在创作内容上不断呈现多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合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节目,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内涵,提升演出的互动性,让观众觉得可看有趣,让演出保持长久生命力。
据悉,今年下半年《多彩贵州风》还将到香港进行推广演出,整台演出还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桥梁文化、阳明文化、酱酒文化等元素,进一步提升内容创作和视觉呈现效果,更好地凸显贵州特色。
由“创”到“闯”的跨越
5月28日,国内著名媒体人胡锡进在其微博上写道:“《多彩贵州风》演员们基本每天都要演,收入不算太高,却带给了人们无数快乐,向他们致敬。”
过去3年,全国大量剧院和演出受疫情影响,遭遇了延期、取消、二次开票等情况,《多彩贵州风》在其间同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未知期限的候场。
“疫情前,我们最高一天演出5场、年接待游客数量20万至50万人次,且场场爆满;文旅市场受到疫情冲击后,一下让最高一年600余场的演出锐减到3年累计只演了200多场,落差感如同坐过山车。”贵州旅游协会副会长、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毛剑青感慨。
面对眼前困局,唯有“破”而后“立”,才能走出新路。2020年以来,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以“自变”应“外变”,开启了由“创”到“闯”的跨越。
毛剑青介绍,一方面主抓主营产业《多彩贵州风》演出业务,坚持传播品牌声音,完成《多彩贵州风》常态驻演;另一方面抓新业务培育,精准定位本土“一老一小”客户群体,挖掘培育本土演艺市场。
“去年5月,公司策划引进儿童剧《海底总动员2》,这对我们平时跳舞的来说,突然要去演话剧算蛮大的转变和挑战,后来演出反响不错,大家的信心也得到了增强。”演员万宵说。
《海底总动员2》受好评后,同年6月,主打“老歌+好酒+真情故事”,同属“多彩贵州风”IP系列的“时光唱片·脱口秀复古音乐会”,更在贵阳大剧院连续上演3晚,观众场场爆满。
作为该演出的策划者,宋伟宗谈到,“虽然当时疫情导致演出市场低迷,但老百姓依然需要精品舞台作品,我们找到着力点,放大自身优势,以再造一台本土消费为市场的‘多彩贵州风’定位小目标,把贵州老百姓喜欢的和能够产生同频共振的音乐有机结合,让演出具有时代感召力。”
除了内容有新意,在商业模式上,“时光唱片·脱口秀复古音乐会”将传统音乐和贵州传统酱酒文化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品牌合作尝试,演出现场形式设置和体验多元,让观众大呼新鲜和新奇。冠名方借音乐会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大众知名度,出品方则借助冠名,保障了票房收益,让观众获得与众不同的艺术感受,产生了“1+1〉2”的叠加效应。
在不断苦练内功和拓展市场的尝试下,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陆续策划推出“多彩贵州风少儿艺术节”“多彩贵州风中老年艺术节”等演出,实现了疫情之下剧场演艺破局和内循环发展的双突破。
“6月5日《多彩贵州风》演出达到5000场,人生能坚持几个‘5000’呢,能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扎根17年之久,它已经持续地把无形资产转变为一种精神张力和品牌价值,5000场对公司全体职员而言,更是下一个新的起点。”毛剑青说,后疫情时代,公司将全力推动演艺内循环步伐,以文旅融合创新,围绕“一点两基地三中心”形成多元、多维度文旅产业进行创新开拓,期待更多未完待续的500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