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唯
找块空地,插上旗子,鼓锣钹镲是伴奏乐器,换上戏服、头顶面具、手持战刀,把省级非遗项目蓬莱地戏杨家将中“点兵、出兵、打四门、收兵、封箱”等环节表演得潇洒大方……这是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蓬莱村村民叶帮文与队友排练蓬莱地戏《杨家将》的一幕。
叶帮文今年64岁,是蓬莱村跳地戏的老把式,“十几岁就开始跳,一直跳到现在。”来自白云区文化馆及区文物所的记载显示,蓬莱布依地戏起源于宋末元初,是以说、唱、跳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因在平地演唱,不需要搭戏台,又因主要流传于蓬莱村而得名“蓬莱地戏”,过去主要是为了迎春纳吉,随着时代变迁,转变为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丰富文化生活的载体。
“我们村历来重视蓬莱地戏的发展。这些年来,村里在每年暑假都会拿出部分资金,组织培训村里的青少年把蓬莱地戏跳起来。逢年过节,作为村里的文艺节目重头戏,蓬莱地戏更是必不可少。”蓬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朝奉说,全村70%的村民都会跳蓬莱地戏,村里还有专门的地戏队伍,经常受邀外出表演。
透过蓬莱地戏触摸白云区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脉搏,近年来,该区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普惠服务,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于2012年创办的“白云周末大舞台”系列活动,持续三个月、周周有演出,每年参与群众达10万余人次,是白云区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化、体系化、全民覆盖的象征,也是贵阳市群众性文化服务活动的品牌之一。
在4月举办的贵阳白云第十四届风筝节开幕式上,该区不请明星请“民星”,集中展示原创的群众文艺精品,再次彰显了白云区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的成果。白云区文化馆馆长唐红琳说:“我们将继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