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非遗工坊里的致富故事

挑面:将发酵的面条拿到室外拉细,再用两个竹竿把面分为上下层,再分层向两端擀面,使其变得细而均匀。

上杆:将拇指粗的面条,呈8字形均匀地自下而上缠绕在两根竹竿上,然后再放入发酵池中静置发酵。

开面:需要两个人同时均匀用力向两端拉开,开好后再放回发酵池继续发酵。

非遗工坊全景。

绥阳县融媒体中心 梅羽丰 秦摇

6月6日清晨,天还未亮,位于绥阳县洋川街道东山村的绥阳空心面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内便忙碌起来。磨面、筛面、和面、揉面……唐铖和工人们身着白上衣,围着红围裙、戴着头巾,在房间里往来穿梭。

唐铖是绥阳县级空心面非遗传承人,同时也是绥阳县麦香源农耕文化传承有限公司的创办者。

“我对空心面制作非常热爱,就想把这个非遗技艺传承下去,生生不息。”唐铖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一直以来,她在生产的同时,坚持传播空心面制作技艺,在当地颇为出名。

就在唐铖四处奔波的时候,东山村正在商量一件“大事”。

“2022年底,为了进一步盘活资源发展村级产业,我们准备对村里一栋闲置厂房进行改造。”东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华说。

不过,大家对厂房的用途却想法不一。“有的说做仓库,有的建议做废品收购站。”

王建华的眼光看得更远:“一方面要和东山的美丽山村建设相匹配,一方面还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有了这个定位,王建华开始寻找理想的项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东山村正在为闲置厂房寻找合适的项目,我便开始与他们接触。”唐铖说。

“让村民们都来学习空心面制作,不仅是一个就业机会,更是学会了终身受益的手艺。”王建华认为。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真诚希望有更多人来学习这门技艺,让祖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唐铖表示。

既有意,又有缘,双方一拍即合,空心面非遗工坊搬进了改造一新的闲置厂房。今年4月,非遗工坊在东山村顺利招收了第一批学员,免费教学。

此时,正和唐铖在工坊里忙碌的工人们正是这批学员。

“一开始觉得做个面应该很简单。结果真正上手才发觉,手不听使唤了。”学员陈友均一边拉面一边说:“面条软软的,很难控制,经过不断练习后才逐渐顺手。”

“既然是非遗技艺,就有它的难度和技巧。”唐铖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为了帮助学员们尽快上手,她还请来当地空心面制作资深手艺人、年逾70岁的王单榜做技术指导,手把手教学。

一个多月过去,首批4名学员基本达到“出师”的水平,做出来的手工空心面粗细均匀,质量上乘。

“我现在每天可做50多公斤面,每天能挣一两百元。”陈友均继续分享他的心得:“学会后,我也可以自家制作空心面卖了。”

陈友均能想到的,王建华也想到了。

如今,非遗工坊已正常运作,学员们眼看要毕业,为了使空心面产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东山村注册成立贵州初原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村委+传承人+农户”的方式,研发、传承、推广纯手工空心面。

“今后村民们只需严格按照工序制作出高质量的手工空心面,公司统一收购并销售。”王建华说。

由于场地限制,工坊每一批只能接纳4人,唐铖也在不停加快脚步,“这批学员学成后,工坊还会继续招收下一批学员,争取让有意愿的村民都学会这门手艺。”

“下一步,我们打算完善非遗工坊周边环境,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非遗传承和就业的基地。”唐铖和王建华谋划着,要让靠手艺在家门口致富的故事长久延续下去。

--> 2023-06-0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5405.html 1 非遗工坊里的致富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