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剑
小满时节,修文县城阳明街道新水村两座相距约500米的小山郁郁葱葱,一座山叫小坡,另一座山叫甘家坡,两座山占地约30亩,与修文县白虎山山体公园连成一片,成为县城中心的一块“绿肺”。
然而,这两座绿树成荫的山,40多年前还是不长树的石漠化小山。现在看到的一棵棵树木,是当地村民肖侃带领一家老小,花了整整42年的时间砌堡坎、在石窝里堆土植树长成的。
从小坡山脚下出发,经过一段陡峭的石梯路,记者来到了半山,肖侃老人和60岁的大儿子肖建中正在一棵苦楝树下扫地。
“刚开始改造时,很多邻居都在背后笑我傻,说我在石头山上砌堡坎和堆土种树,这和把煤炭背到河里去洗了来烧没什么区别!”虽然老人如今听力不好,但语言表达依然清楚,说起种树,他的思绪一下回到43年前。
1980年,肖侃刚满40岁。那一年,土地承包到户的春风吹来,作为生产队作业组长的他,主动要求让其他十几户邻居先选土地,最后剩下的才是他家的。最终,肖侃一家分到一些较为贫瘠的责任地。
“两座山上几乎没有什么泥土,也没有树,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刺藤类植物。”时年17岁的肖建中回忆当时和父亲上山时看到的情景。
在这里种了近一年的地后,肖侃下定决心,依靠全家的力量,改造两座山,创造好一点的生活环境。
说干就干,1981年11月,肖侃先从占地约20亩的甘家坡开始改造。他和家人到处找石头搬到山上砌堡坎,再用背篼背来泥土倒在堡坎上的石头窝里形成土地,最后去找树苗来种植。就这样一年年地种树固土,终于把这座石头山打造成了有土有树木的树林。
从1981年11月到1996年初,甘家坡山大致改造完毕,时年56岁的肖侃再次带领家人改造占地约10亩的小坡山。
对小坡的改造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83岁的老人,虽然也经常在山上劳动,但毕竟年事已高,今年他把担子交给了四个儿子。
肖侃的四个儿子,最大的60岁,最小的也有51岁,家庭成员20人,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能做多少算多少。资金用完了,那就等积累一点资金后又接着干,是不是有点愚公移山的感觉?”肖建中开心地说起一家人过去40多年齐心协力改造荒山的情况。
从父亲开始改造荒山后,肖建中四兄弟就一直是主要劳动力。
“父亲是个勤快人,即便过年那一天,也是先劳动,下午才收工回家准备东西过年。”肖建中感慨地说:“这几十年的付出,真是一言难尽!”
一家人这样坚持了几十年,如今两座山上共有1000多棵树,包括柏树、槐树、苦楝,以及樱桃、李子、梨子、桃子、杨梅等果树。在一些土层厚一些的地方,有二、三十棵树木长得较好,树干需要一人才能合抱。
小坡山紧邻在校生多达万人的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每天下午,会有很多师生来山上散步游玩。
去年,肖建中在靠近路边的小坡山上安装了护栏,护栏上安装了灯带。“爸爸说要把这里打造成休闲公园,让游客来爬山时更安全。”
“父亲老了,但他还有一个愿望,想把这两座山打造成‘百花园’和‘百果园’,所以我们后面的任务仍然很艰巨,要种更多的花和果树,来完成他的心愿。”肖建中搀扶着父亲,迎着阳光向着山顶的方向慢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