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宋洁
5月23日,黔西南州博物馆12件(套)文物长途跋涉,来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参加“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该展是汇集中国西南地区32家文博单位的一个重磅展览,精选先秦至秦汉时期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精品文物294件(套),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展品数量最多、文物等级最高的西南地区青铜文明专题展。
本次黔西南州博物馆参展的12件(套)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套),分别为东汉连枝灯、东汉“巴郡守丞”鎏金铜印、西汉一字格曲刃铜剑、西汉铜钮钟、西汉“T形柄一字格铜剑”、西汉羊角钮铜钟,是32家文博单位贡献一级文物数量排名前列的博物馆。
近期,黔西南州的文物不断受到外界关注。5月1日,“夜郎对缚娄的问候——黔西南古代文物惠州特展”开展,黔西南州博物馆9件“国宝”亮相惠州博物馆。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国家三级文物4件,包括西汉曲刃铜矛、东汉提梁壶等,深受惠州市广大市民和游客欢迎。
目前,黔西南州共有11件(套)国家一级文物在外参展,充分体现了黔西南厚重的历史文化。文物外展是该州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城市定位的重要举措。让黔西南的文物走出去,让旅游者走进黔西南,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黔西南州博物馆位于兴义市桔山广场,馆藏文物45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2件(套),二级文物15件(套),三级文物60件(套)。现有基本陈列《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免费对公众开放,展览文物400余件(套),类别涵盖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其中珍贵文物100余件(套)。
走进黔西南州博物馆,数把青铜短剑及青铜矛模型做的“风铃”悬挂于博物馆大厅前,风铃之下置有镜面,虚实之间,似是划破时空,直指现在与未来。展厅内以历史时间为脉络,参观者首先看到张口洞、猫猫洞等古人类活动遗址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器物,然后看到承载黔西南历史的汉墓陶俑、青铜文物。
“黔西南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丰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涵盖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石刻、近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多个门类,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黔西南州博物馆馆长龙虎说。
近年来,黔西南州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投资2亿多元新建了集博物馆、图书馆等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性文化场馆——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其中黔西南州博物馆是一座以古代历史为主题,集合展览、科普教育、宣传、研究和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响应国家对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号召,同时也让人们走近过去,了解黔西南历史,为解开夜郎古国文明起到重要作用。
“早在1万多年前,黔西南就出现了大量的古人类的生活遗迹。全省目前发现100多处,黔西南就有41处,说明我们这个地方很早以前就非常适宜人类的居住。‘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这个城市定位,我觉得非常契合黔西南历史发展脉络。”龙虎介绍,“我们希望通过展陈和讲解,让走进博物馆的群众能感受到黔西南厚重的历史和‘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的底蕴。”
5月18日,在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结果揭晓,黔西南州博物馆《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获优胜奖。
“下一步,我们会做一个动态化的展厅,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这个展厅将针对我馆自身文物保护与参观展示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智慧化建设的系统规划,逐步完善和推进数字化设施功能,让观众在这个展厅有一个沉浸式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来激发文物的活力,让陈列在黔西南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了解和关注。”龙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