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养心菜有没有10万斤?”“有多少要多少,无论如何我的货不能断……”5月以来,黄平县旧州镇野生蔬菜基地供销两旺,黔东南六源鲜绿色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副总杨瑞竹微信不时有人“呼叫”。
“老顾客、新顾客都有,不愁卖。”杨瑞竹眼角眉梢盈满笑意。从山野采摘到大棚种植,从时令尝鲜到远销海内外,昔日如山林杂草般的野菜在黄平一路“蝶变”,市场越走越俏,“朋友圈”越来越大。
贵州中阿投资贸易有限公司、贵州鸿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供粤港澳蔬菜(野菜系列产品)合作基地、贵州嘎玛传说餐饮发展有限公司野菜基地……黔东南六源鲜绿色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办公楼一楼墙壁和柱子上,18块金底黑字牌匾闪闪发光,自成一道“风景”。
“这些都是合作机构挂的牌,一部分是种植合作的,一部分是销售合作的。”杨瑞竹介绍,今年2月,贵州中阿投资贸易有限公司在野菜基地正式挂牌,野菜出山出海再上台阶。
每挂上一块牌匾,都意味着一种认可,也代表野菜产业“朋友圈”不断扩容。从中,也可以窥见野菜市场的愈发红火。
过去不起眼的山野菜,缘何在黄平有着不一般的发展际遇?
这里,必须提一个人,她就是黔东南六源鲜绿色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太芝。她曾在黄平县城开了一家名为“程诚牛鱼鲜”的餐饮店,滋味独特、口感清脆鲜美、药食同源的野菜是其店中的一道特色菜。
随着餐饮店规模越做越大,分店越来越多,消费者对野菜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供求矛盾愈发凸显,市场上野菜供应在质与量上都无法满足需求。程太芝萌生了自己种植野菜的想法,也由此开启了黄平野菜的“蝶变”之旅。
2019年1月,程太芝与人合伙成立黔东南六源鲜绿色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在黄平县旧州镇建立野生蔬菜基地,致力于优良品种的野菜保护和培育。
短短几年时间,野生蔬菜基地从几十亩扩建到了2200多亩,种植品种有18种,基地内野生蔬菜扦插苗母本源区、大棚育苗区、鱼菜共生区等区域整齐划分,标准规范。野菜种植不仅实现了“家种”,还转向了“慧种”,基地引入智慧农业操作系统,建成标准化野菜种植大棚98个。
“这段时间每天至少销售两三千斤野菜到全国各地,批发价格在每公斤7元至30元。”杨瑞竹说,每天清晨太阳未出之前,基地产业工人就会采摘好野菜,这个时间采摘的野菜也是品相最好的。
不仅在采摘时间上有把控,基地在野菜种植上同样有所坚持,生物除虫、人工除草、施农家肥、有机肥、不打催长素等传统种植方式与智能控温、喷淋滴灌等现代设施有效结合,确保了野菜品质,也叫响了黄平野菜的名声。
与此同时,在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局、省财政厅、省农科院、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黄平县政府等单位和部门的扶持下,黔东南六源鲜绿色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建立健全了野菜从育植、栽培、种植、加工、仓储及运输全流程可追溯体系,并开发出了野菜代餐包、野菜面条、野菜酸菜、野菜茶叶等系列野菜深加工产品。
去年7月,黄平县旧州镇野生蔬菜基地被授权为“苗侗山珍蔬菜种植基地”,这也是黔东南州首个“苗侗山珍蔬菜种植基地”,意味着黄平野菜在品牌化、标准化发展之路前进了一大步,为黄平野菜出山出海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黄平县旧州镇野生蔬菜基地核心区已成省内最大的野菜集中连片种植区域之一,贵州省首个集野菜种苗培育、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辐射带动贵阳、安顺、铜仁等地种植野菜上万亩,产品远销迪拜、北京、上海、粤港澳等国内外城市和地区的中高档酒店、连锁配送中心等。
按照发展规划,到“十四五”期末,黄平县将发展野菜种植5万亩以上,年产商品野菜10万吨,并建成全省最大的野菜种苗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