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安通)黔西南州兴仁市结合乡村振兴工作要求,特别设立“乡村振兴专干”岗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优势,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多样化人才支撑。
“去年我们村的薏仁米产值直接翻了一番,果然还是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日前,在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召开的会议上,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欧荣汉高兴地说。
陈仕林是大普村的种植大户,自去年被选聘为“乡村振兴专干”后,开始负责村里的农业产业发展工作。
在陈仕林任职前,村里也试着搞过不少产业,由于大家都不太懂产业发展,干起来费力不讨好,效果都不理想。
自担任专干后,陈仕林积极发挥自身所长,协同村“两委”成员,立足大普村实际,提出了“薏仁米+”产业发展思路。同时,先行先试推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143亩,并推行机械化耕作,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他带头研制的特色薏仁米粽粑,年产销2万多个,销售额达16.8万元,带动了15户农户就业……如今,在陈仕林的助力下,大普村的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从协助村(社区)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到专职负责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村庄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兴仁市积极探索双向任职模式,采取“个人选岗+群众推荐+党组织研判”的方式,精准推选出产业发展、基层党建、基层治理、人才振兴、文化建设,共计192名“乡村振兴专干”。陈仕林是其中的一员。
为确保人岗相适,该市还探索建立了“乡村振兴专干”后备干部试岗锻炼及跟踪管理机制和“乡村振兴专干”日常管理、素能提升、鼓励激励、监督监管管理机制,通过先试岗再上岗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专干特长,推动“专岗用专人”“专人干专事”,同时督促专干担当作为。
此外,该市还将专干的考核结果与绩效发放、评先选优、村级集体经济奖励金发放等紧密结合,按照“季度考核+年度考核”方式,全方位对“乡村振兴专干”的日常表现、工作实绩、季度绩效考核情况等进行考评,进一步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
兴仁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有63名专干被推选兼任村“两委”成员,有7名专干由于人岗不适,及时进行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