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烧火,全家坐牢”“蹲到地里点把火,拘留所里吃牢饭”“谁家地头谁看管,谁家着火谁罚款”……近日,有网友晒出了江苏某地的一些防火宣传横幅,直言其“话糙理不糙,但总让人不服气”。
悬挂宣传横幅、粘贴宣传标语,是在基层农村宣讲政策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好的标语,讲究旗帜鲜明、润物无声,越是朗朗上口接地气,越容易口口相传扩大宣传,有利于增强广大群众对政策的了解、推动基层工作的开展;而不恰当的标语却适得其反,令人不快,甚至心生反感。
宣传标语失当,这一现象看似平常,表面上是基层宣传工作不适应群众认知变化,用老办法应付新情况,实则暴露出在法治政府建设背景下,基层宣传工作法治思维不强,宣传效果与群众认知之间的冲突。
宣传标语“接地气”不是简单粗暴、缺乏同理心和共情力,而是要通过简简单单、容易记住的几句话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让群众容易理解、乐于接受。
现实中,好的宣传标语并不少见。“要想富、先修路”“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回顾脱贫攻坚历史进程,一些耳熟能详的标语,有力宣传了党的惠民政策、凝聚起群众发展合力、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多年之后读起来依然回味无穷,激情澎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少不了宣传引导、少不了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作为群众“身边人”,宣传工作既要“接地气”更要“讲道理”,只有把话说到群众心坎上、事情办在群众急难处,才能得到群众响应、获得群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