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2023年,贵州全面推进“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等重点工程和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将完成职业技能培训60万人次。
为提升劳动力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职业院校根据技能需要开发培训教材、组建专业培训队伍,开展菜单式、定岗式、订单式培训,促进劳动者增收。
此外,不少职院纷纷走出国门,与世界分享优秀职教培训成果。其中,2022年,贵州农业职业学院为老挝琅南塔省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五期共计139人次的培训;贵阳职院面向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开展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培训,开发轨道交通+中文国际化培训课程8门、装备制造+中文国际化培训课程3门。
优化专业设置增强职教适配性
贵州职业院校如何提升办学适应性?其中一个方案便是按需布局、错位发展,聚焦“四新”“四化”工作重心,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先进装备制造业是贵州十大工业产业之一。近年来,结合制造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贵州职业院校纷纷立足市场需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去年秋季学期,贵州轻工职院整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3个专业,开设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共招生270余人。
“学院深入企业多方调研后发现传统制造业从业人员饱和,而拥有数字化技能的人才非常缺乏。同时,从依赖人力操作的流水线式生产,到通过数据采集实现自动化生产,已成为工业发展趋势。”贵州轻工职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陈华说。
此外,贵州交通技师学院立足交通行业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稳定中专和中技招生专业19个。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为国家示范专业点、省级示范专业、省级特色骨干专业,形成了不同专业协同发展的布局。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贵州职业院校开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专业,重点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等领域的技能人才。
围绕“四新”“四化”设置专业,同样是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办学的重要秘诀。经过调整,2022年,贵州工商职业学院专业由此前的30个缩减为25个。“学生工作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专业,在服务贵州省重点工作中找准自身发展的最佳位置。”贵州工商职院常务副校长潘毅说。
当下,贵州不断调整推进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高职院校每个市(州)同一专业开办学校为2-3所,中职学校每个市(州)同一专业开办学校不超过5所,不同区域与不同学校之间的错位发展,助力2027年建成特色职业教育强省。
对外交流与合作打造职教品牌
一年一个新变化,一步一个新台阶。贵州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强劲,持续进位突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奋起“职”追之路。
开放协作是贵州职业教育补短板、扬长板、固底板、造样板的路径选择。目光投向发达地区。近年来,贵州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融入粤黔协作发展格局。
2021年12月,教育部、贵州省共建“技能贵州”试点启动,支持与广东省优质职业院校共建50所粤黔示范学校。乘着政策的东风,省内职业院校纷纷与广东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结对帮扶关系,奋力打造东西部协作的教育典范。
聚焦粤黔协作,近年来,毕节职院除了推进点对点的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外,还逐步走向组团式的跨界资源整合。3月30日,由毕节职院牵头发起的穗毕人力资源开发协作产教联盟成立。未来,联盟将联合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突出产教融合特色,助力穗毕两地职教高质量发展。
借力发展的视野不止国内。
参观校园、体验舞龙舞狮、学习剪纸……5月23日,由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贵州游戏之旅”学前青年交流计划启动。7天时间里,21名东盟国家代表将走进贵州、了解贵州、发现贵州。
5月8日至5月14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苏跃率队前往老挝调研走访,从国际教育战略高度谋划跨境教育,持续拓展合作共赢“朋友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经过多年发展,以职业教育领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已经成为贵州教育开放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贵州职业教育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培育“引进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3个、“走出去”办学项目25个,3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示范校,成为塑造贵州国际化办学品牌的重要要素。
立足新发展阶段,贵州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职教现代化水平,为西部地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贵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