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他跨越山水,从浙江来到正安,扎根茶山13年

满怀“茶情” 茶乡逐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杰

备具、端盘上场、布具、赏茶、温杯、置茶、浸润泡、摇香、冲泡、奉茶、收具、端盘退场。在正安县瑞阳茶叶门市里,穿着一身素雅白衬衣的李杰,正为客人们展示茶艺操作手法,行云流水,茶香氤氲。

李杰,浙江松阳人,因茶与正安结缘,如今在正安发展茶产业10余年。

10余年来,李杰跑遍正安大小茶山,怀着一份绵长的“茶情”、一个执着的“茶梦”、一颗朴素的“茶心”,耕耘出一片茶香满怀的不凡人生。

结缘十余载,“茶情”绵长

“从田间地头,到文化历史,当用技艺的方式去展示茶时,必须花上一番功夫,这就是茶的魅力。”在李杰眼中,茶亦有“情”,细细品之,如思人生。

一套行云流水的冲泡流程后,李杰将一杯清香扑鼻的工夫茶奉至客人面前,并将茶的知识文化娓娓道来。

如今,李杰在正安拥有茶园1400余亩,年产量13万斤茶青,产值900万元。

此外,他还建了一座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茶厂,年加工茶青15万公斤,年产值2000万元。

从相距1500公里的浙江来到正安,让人不禁发问:为何?

“因为正安有着很好的营商环境。这是让我一直坚守在正安做茶的主要原因。”

2010年,李杰随着父亲第一次来到正安。这一来,便与正安结下不解之缘。

执着追求,“茶梦”不渝

“最初我从事的是与茶相关的生意,如茶苗、农资等。2010年来到正安后,发现与松阳相比,正安的茶园精细化管理不足。为此我专门学习茶种植管护知识,真正开始深入茶产业。”李杰说,这一接触,开始了他13年“茶梦”追逐。

“今年的春茶结束后,乡亲们要抓紧剪枝。管护得越好,明年发的芽头就越多、越壮,这样茶叶才能有好的品相……”在正安县瑞溪镇三把车村李杰参与建设的茶园内,他一边察看茶树情况,一边对茶农们提出修剪建议。

茶树的精细化管护,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如何把江浙一带的管护经验带到正安,是李杰的第一个初心。

他将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当地的茶农,茶园的管护水平逐年提升。

但另一个问题也接踵而至。

“刚开始做茶时,不仅茶品无法控制,而且做得慢、产量上不去,销路不佳。”

多年事茶的经验,李杰意识到,原因就出在茶叶烘干技术不过关。

反复思考后,李杰决定,要做出好茶,不仅在管护技术上要“技术输入”,加工方面也必须投入。他请来松阳的制茶师傅进行指导,连续请了三年,每年一季茶光支付给师傅的酬劳就达20万元。

倾情投入,必有回报。多方面的技术输入,加上自己不断学习、创新,李杰制作的茶在质量、口感上大幅提升,如今他制茶的手艺已是远近闻名。

休戚与共,“茶心”依旧

对于李杰而言,爱茶,毋庸置疑;但他更爱的,则是与他“茶心”相连,一道事茶的人。

“茶不仅是谋生的载体,也寄托着我的理想,那就是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实现增收。”李杰说。

生意再忙,事情再多,每年李杰都会花大量的时间行走在分布乡间的各处茶园,手把手教新到茶山的工人采茶、护茶。

他提起这样一个故事:2013年第一次到正安县流渡镇星光村,给茶农指导技术。现场农户们把他团团围住,没有一点声音,大家都在认真听他讲解技术,“村民们这种对茶的期望,深深地打动了我。”

择一事,终一生。

李杰说,自己一路与茶相伴,茶的品质也越做越好。漫漫人生路,希望自己也是一款好茶,经得起岁月与生活的考验,奋力拼搏出精彩的未来。

--> 2023-05-25 他跨越山水,从浙江来到正安,扎根茶山13年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4298.html 1 满怀“茶情” 茶乡逐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