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彭莹莹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框架

彭莹莹

社会治理形成了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平台、治理对象、治理绩效的理论内涵,即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多元协同的治理主体,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治理方式,信息化、网格化、社会化的治理平台,聚焦社会事务、社会组织、社区建设的治理对象,以及围绕社会秩序、社会公平、社会活力的治理绩效。结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规定了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民主协商和法治保障是社会治理的方式,其中,民主协商是在人民内部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广泛商量的过程,法治作为现代化的标志规范所有主体的行为方式,而科技作为重要技术手段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动力。总体而论,中国的社会治理在社会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多元主体协同的社会治理理论,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以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为方式,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标准,以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为目标,以民主协商的制度化发展为路径,强调重心在基层,通过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 2023-05-24 彭莹莹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4160.html 1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框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