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贵州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姿态,并有许多制度和机制上的创新举措。20世纪80年代汤一介先生等,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其所展现出的基于文化比较和交融基础上的中国文化本位立场成为当时颇具代表性的思潮。2002年,贵州大学在张新民等先生的组织下,也成立了中国文化书院,其目的是创办“一个在体制内有自己特殊文化义涵的书院。”这体现了一种文化情怀,尤其是在现代教育体系内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的尝试。
孔学堂的建设可以视为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制度创新。孔学堂有许多独特的理念,并非是传统书院的建制,也不是孔庙的复制,而是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和普及、科研推动等功能的新型文化机构。十几年来,孔学堂邀请专家给市民普及传统文化,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得到有机结合。此外,还举办大型的学术活动,设立国学单列课题,推动高端的学术讨论和精深的学术研究。这些制度创新是贵州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在古代的屯边、戍边的探索中,自明代以来形成了屯堡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内地文化向边疆地区的传播,并积累出多民族何以共生、共存的民族融合的经验,贵州所推动的屯堡文化研究,也可以为我们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