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七星关,有个生机勃勃“花果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民 谢朝政 王怡

这是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七星关区生机镇以牺牲15人、重伤50多人的代价,历时20余年,先后在生机境内修凿夯筑了“十大天渠、八大水库”,沟渠总长309公里,水库总库容149万立方米,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难题。

时间如白驹过隙,穿越历史的烟云,再次行走在穿山挂壁的天渠上,耳畔似乎还在回响着生机群众战天斗地的英雄壮歌。

突破绝境向天“要”水

生机镇地处川黔交界赤水河畔,全境被高山、沟壑分割,坡陡谷深,最低海拔530米,最高海拔1930米,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这里藏不住水。

生机群众吃水只能靠天。然而,不愿向现实低头的乡亲们,毅然拿起手中的工具,决定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劈山引水,造福万代。

1956年,生机镇镰刀湾村卫星大沟开工,拉开了生机劈山引水的序幕。

“他们能修,我们也能修。”1958年6月,同样饱受缺水之苦的高流村,在许天珍的带领下开始了长达8年多的修渠之路。

“村子与水源点之间有一段两公里的悬崖峭壁怎么办?”高流天渠刚开工,就有村民提出疑问。

“再难,能有吃不上大米饭难吗?”许天珍带着村里的党员和40多名年轻人组建了“长修队”毅然走上前线。

为了加快修渠进度,“长修队”在工地旁找了个山洞安营扎寨,盖着稻草编的草席、吃着玉米、南瓜和酸菜,一住就是3年多。

深知修渠的危险,作为共产党员的许天珍永远冲在最前。一次,他在爬上岩壁去套安全绳时,发生意外,滚进丛林奄奄一息,大伙赶紧将他送到医院,医生从他身体里挑出了100多颗刺。

3天后,许天珍幸运的醒来了,他问的第一句话是:“沟渠停工没有?”

许天珍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人,大家纷纷表示:立下愚公志,定叫悬崖快让开。

3000多个日夜,高流村人终于将高流天渠全线贯通,当清凉的山泉顺着沟渠缓缓流向脚下的土地时,大家喜极而泣。

种下第一株柑橘

在生机镇大兴水利的带动下,1956年冬天,镇江村(现镇江社区)也开始劈山引水。1966年5月,全长13公里的镇江大沟终于全程贯通。

“这不是贫瘠黄土地,是希望的土地,是致富的土地。”镇江村通水后,村民周武结合赤水河谷海拔低、气候炎热的自然条件,前往重庆柑橘研究所学习柑橘种植技术。

挖坑、扶苗、填土、浇水、施肥……20世纪70年代,周武带着技术和柑橘苗回到镇江村,手把手教当地村民种下了第一株柑橘,几年后,柑橘结果,村民尝到了水果“红利”。

“那时候水果管钱啊,20世纪80年代我们镇江就有4个‘万元户’。”镇江社区村民张成虎告诉记者,柑橘种植成功后,紧邻赤水河谷的高流、耿关、庆平等村子纷纷前来考察学习,也在各自的村里种起了柑橘,生机镇的水果从此在周边出了名。

“我也不例外,家里的几亩地都种上了柑橘,一年能有5万多元收入。”趁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如今张成虎和儿子张文童打通了网销渠道,他种的柑橘随着厦蓉高速走向了全国各地。

如今,镇江社区充分结合地理气候条件,发展种植了3000亩柑橘、4000亩桃李,每到水果成熟季节,都有游客慕名前来采摘。

“花果山”成为现实

“生机海拔低,气候炎热,非常适合水果的生长。”在生机镇庆坪村,村民许明强正在自家的凤凰李基地剪枝。

从2008年结束外出打工回到家中,许明强在政府的带动下,种植了50多亩柑橘、桃子、李子。

“我的水果品质好,销路好,年收入30多万元没问题。”许明强没事就喜欢研究水果种植,如今他通过品种控制,错峰上市等方式,有效保证了水果的品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水果收购商。

同样,因水果致富的还有谢家村村民石国友。这几年,谢家村因地制宜按照全村种好一棵树(刺梨)的规划,发展种植了数千亩刺梨,挂果面积达1200亩。

“去年,我们村卖了100吨刺梨,收购价1.7元一斤,石国友家就卖了20多吨,收入10多万元。”谢家村党支部书记刘恩江介绍,石国友左手残疾,但十分勤劳,不仅自己种刺梨,还承包了其他3户村民的30多亩地种植。

如今,每到刺梨成熟时期,村里总是人头攒动。过秤、装车、结算……山上山下忙得不亦乐乎,当天采摘的新鲜刺梨被装上运输货车,经加工后变身为口味独特的刺梨饮料、果肉干等走向市场。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1.5万亩柑橘、1.5万亩李子、1.5万亩刺梨、1.5万亩其他经果林,在当地干群的同心发展下,生机镇已种植超过6万亩的水果,产值达1.6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 2023-05-2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4470.html 1 七星关,有个生机勃勃“花果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