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水城刺梨:亿元级产业 绿色“提款机”

刺梨基地的养蜂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摄

通讯员 张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

5月,水城区40万亩刺梨渐次开花。走进野钟乡野钟村刺梨基地,一片片、一朵朵、一簇簇的紫红色刺梨花争相绽放,淡淡花香随风四散,“土专家”徐天勇忙着给刺梨施肥、松土除草。

“现在是挂果关键期,要管护到位、保证肥力,结出的果实才又大又好。”徐天勇说,“以前种玉米、土豆一年赚不到1万元,2022年,这10亩刺梨收入5万元,今年预计会更多,刺梨成了我家的‘绿色提款机’。”

基地的另一边,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邀请的农技专家正在讲解刺梨栽培技术、施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村民们边学边问,很快掌握了要点。

今年,作为水城区产业型、工矿型、文旅型、生态型、康养型“五型”村居中的产业型村居,野钟村加强刺梨管护培训,进一步提升种植户管护技术水平;与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姻”,围绕刺梨病虫害防治、苗木更替等,积极谋划刺梨产业提质增效项目,确保2023年刺梨鲜果收购量再上新台阶。  

野钟乡土地有高、少、碎、瘦的特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是助农增收的关键。2014年,水城区通过政府引导、发动群众、大户承包及退耕还林项目等方式,在野钟乡率先种植刺梨,在取得一定成效后逐步在玉舍、化乐、营盘、米箩等土壤、海拔条件适宜的乡镇推广。

与此同时,水城区围绕刺梨产业精深加工做文章,培育区属国有企业,通过建立产销联结机制完善刺梨产业链,保障刺梨有种植、有产出、能销售、稳收入,打造亿元级刺梨产业。如今,水城区刺梨种植面积已达40.3万亩,涉及25个乡镇96个村居,覆盖农户3.7万户16.2万人。2022年,水城区采收刺梨鲜果1.5万吨,产值3.5亿元。

--> 2023-05-2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4065.html 1 水城刺梨:亿元级产业 绿色“提款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