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从形式单一的煤焦化生产,到集煤炭洗、选、焦化、化工产品精深加工、液化天然气(LNG),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废热综合利用等9条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贵州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能焦化)用了12年时间,从年产量70万吨煤焦化传统企业,向年产量200万吨“煤-电-焦-气-化”一体化循环经济企业的华丽转型。今年2月,天能焦化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成功跻身“国字号”绿色生产企业。
5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盘州市柏果镇的天能焦化公司。站在厂区的观景台上,俯瞰眼前9条与煤焦化息息相关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蓝天白云下有序运作,公司的副总经理汪明向记者介绍:“2004年,天能焦化年产70万吨炼焦生产线在盘州投产,随着工艺不断精湛、设备不断更新,我们在2015年投产了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生产线,建成了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链。”
“循环经济如何体现?”
面对记者的提问,汪明用“能耗循环”与“生产循环”来概括。
“用电方面,通过回收焦炭余热产生中压蒸汽用于发电,年发电量约3.2亿千瓦时,节约电费上亿元,基本满足厂区日常生产需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
除此之外,天能焦化焦炉煤气除用于12万吨/年液化天然气生产装置生产外,还供给地处柏果镇的盘江电投发电分公司超临界燃煤机组锅炉进行点火、稳燃、助燃时使用,每年可节约点火及助燃燃油约600吨。
用水方面,天能焦化立足废水处理装置构建水体循环系统,每天可处理并循环使用生产废水约2000立方米,每年可节约用水约84万立方米。
数据显示,通过节能降耗与绿色生产,2022年天能焦化实现产值约68亿元,今年1季度实现产值约15亿元。
一头是黑乎乎、硬邦邦的煤,另一头是20余种应用在纺织、工程塑料、新能源等各个领域化工原料,天能焦化通过生产工艺“蜕变”,实现了从“黑大粗”向“绿精细”的华丽转身。
作为贵州煤焦化生产企业,蓝天下的天能焦化生产有序,空气中闻不到异味,打破了常人对于以往煤焦化企业“煤灰弥漫、异味刺鼻”的灰色印象。
天能焦化200万吨/年焦化装置产生的焦炉煤气,通过加氢脱硫、甲烷化、液化等工艺生产液化天然气(LNG),销售至贵州、云南等区域企业。
而生产液化天然气的过程,也会产出大量的富氢气体。“为此,公司建成投运贵州省首座制氢工厂,可日产纯度99.999%的氢气600公斤,可供50余辆氢能公交车使用,真正实现了公交车‘零排放、零污染’。”汪明介绍。
不仅如此,天能焦化在围绕煤焦化、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粗苯精深加工、氢气提纯等各个生产环节中,实现了9条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衍生出包括但不限于焦炭、煤焦油、硫酸铵、纯苯、液化天然气、氢气等20余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