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独山:培育小庭院带动灵活就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宇

5月13日,独山县麻尾镇泗亭村更富组一座民房里,缝纫机声此起彼伏。记者走进其中看到,三四名妇女正俯身工位前,一只只手套在她们手中快速成型。

“这是2018年,我们引导泗亭村致富带头人何吕良利用自建房开办的手套加工厂,去年产值300万元左右。”麻尾镇党委副书记蒙沛卿指着门口“独山县远益纺织加工厂”的标牌说。

200平方米左右的厂房内,仅有4台设备、5名工人,每年300万元产值从何而来?记者心里越发疑惑。

“为支持企业发展,泗亭村申请50万元扶贫资金采购122台缝纫机、5台多针机和1台裁剪冲床入股该企业。依托企业技术和订单资源,带动在家老人、妇女等,利用闲暇时间参与手套生产获得收益。”蒙沛卿说,眼前200平方米的厂房仅是分发和回收中心,手套主要由村民们在各家庭院完成加工与包装。

此时,加工厂负责人何吕良正在韦仕群老人家中回收包装好的手套,准备发往浙江。看着眼前整齐摆放的手套,老人脸上挂满笑容。

“今天将有1.3万双手套从这里发往浙江,每个月要发4批。”何吕良介绍,自己在外从事手套加工10余年,回乡创业,村里不仅购置设备入股,还为他申请5万元小微企业创业补贴,同时在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极大增强了他的发展信心。

从2018年工厂成立至今,参与加工的周边村民越来越多,目前已有300余户。除了手套加工容易上手,时间地点灵活等原因,最重要的是企业让利于群众,群众都尝到了甜头。

“我们一双手套批发价是1.4元,其中有0.8元左右是群众加工费。去年300万元产值中,发给群众的加工费有260万元。”何吕良说,缝纫机等设备分发到户,经过集中技术培训后,群众根据自身时间和能力在家完成订单,企业省去厂房建设及人员管理成本,能将更多利润发到群众手中。

自从村里办起了厂,加工手套成了50岁村民莫光秀种植罗汉果之余的副业。

“缝纫机和物料都是厂里的,我们属于零成本就业。最近刚种完罗汉果,在家加工手套,预计本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莫光秀说,仅更富组,30户人家就有15户参与手套加工或打包,均为在家老人和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

蒙沛卿介绍,该企业在带动村民利用闲暇时间加工手套获得收益外,村级入股企业的价值50万元设备,覆盖该镇11个村民小组43户脱贫户88人参与分红。

据独山县乡村振兴局介绍,在独山像泗亭村这样利用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增收的探索并不少见。

“这是独山‘五型’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能人带动型’,其他还有村社引领型、企业主导型、自我发展型、共建共享型四种类型庭院经济。”独山县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督查专员韦龙润说,今年以来,独山按照项目到户、扶持到人要求,强化政策引导,将庭院经济作为拓展农户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成立发展庭院经济工作专班,明确县镇村三级职能职责,做好用地、资金、人才、政策“四个”保障,推动庭院经济落深落实,有效带动群众用好庭院资源实现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2023-05-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3776.html 1 独山:培育小庭院带动灵活就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