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光燕
“‘土布拼布’‘蜡染公仔’等非遗手绣文创产品的市场反馈都特别好,有些单品订单达上万件。”5月15日,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销售主管石小仙开心地跟记者分享公司上个月参展的“大丰收”情况。
上个月,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连续参加了深圳玩具展、广交会等几个展销会,看到姑娘们从大山深处带来的非遗手绣文创品,客户无不拍手称赞,纷纷寻求合作,收获大量订单,厂长龙昌丽说:“这些订单,是对我们的最大认可,让大家更有干劲。”
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于2021年在麻江县成立,领导团队由沿海地区资深非遗文创、互联网、企管咨询专业人员组成。公司主要以贵州非遗手工艺为抓手,通过工坊开发手工艺文创产品。
龙昌丽、石小仙只有20出头,非遗工坊里,还有23名与她们年纪相仿的设计师。年轻的她们如何通过文创工坊让非遗“潮”起来?
“公司在探索‘专家团队领导,大学毕业与实习生负责设计与管理,培训带动妇女就业’的路径中,这个由贵州本地少数民族优秀大学毕业生组成的团队迅速成长起来。”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天宇说,年轻的她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衔接起绣娘和市场,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目前开发出了服装、鞋帽、家居用品、布偶、饰品等五大系列1500余款非遗文创产品,推出一个又一个“爆款”。
“我是苗族,从小看妈妈做刺绣,但是做工耗时且款式传统,基本上一年只做一套衣服,都是给自己穿。只有手艺却不能挣钱。”龙昌丽说,到了公司之后,发现这个问题是有解决方案的。
“由于成本较高,非遗产业难以规模化,为解决该问题,公司引入比较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用来替换掉非遗手工艺中的一些非核心环节,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品控,实现规模化量产。”刘天宇说,在管理方面,公司自主研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端的erp系统,尽量做到数字化管理。
但产品上需要刺绣的部分,要靠分散在各地的绣娘们方能完成。为此,该公司在麻江县建成生产及配套中心1个、村级手工工坊18个。龙昌丽等年轻女孩们开车深入每一个村寨,一针一线教授绣娘们如何标准化完成公司的刺绣产品,目前,带动绣娘1000多人。2022年,公司产值700万元,创新非遗传统手工文化小产品形成工坊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带来勃勃生机。
公司深刻理解“设计是产品的敲门砖与生命线”,这群年轻女孩成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她们不断挖掘、不断尝试,为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品。
她们聚在一起,讨论设计、碰撞思想,也聊家常、聊梦想、聊怎么更好地建设家乡。
“我们去培训绣娘的时候,就看到很多这样的场景:绣娘们在绣花的时候,绣着绣着就开心地唱起了山歌。突然发现你做的这个事情是可以为别人带去幸福的,就想做得更好。”该公司刺绣主管肖怡说,“目前我们的目标是在麻江县每个村都建立1个村级工坊,让绣娘们不出村就能拿到活做。”
“用自己的专业设计出更多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让我们的妈妈们看到,我们的传统工艺可以开出更多更美的‘花儿’。”龙昌丽说,“贵州是非遗文化富矿,我们有这样的底气。我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每年都会吸引很多设计师来采风,我们更要用好自己的优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