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娘娘茶焕新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睿 卢思露 贞丰县融媒体中心 许振盘 王俊

春末夏初,暑气渐起。循着盛满艳阳的公路来到距贞丰县城约20公里的龙场镇坡柳村龙头大山,起伏的山脉绿意盎然,车道两边既有规整排列的茶田等产业基地,也有自由生长的茂林山地。

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生长百年的古茶树深藏于树林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让这里产出的娘娘茶(又名状元笔茶)品质优良,让人喝了甘甜回味。

摘茶、杀青、揉捻,将茶叶塑捏成毛笔头的形状用线捆绑好,干燥后,娘娘茶便大致成型。坡柳娘娘茶体厚味醇,茶汤金黄透亮。“喝茶要喝坡柳茶,倒入杯中亮滑滑;喝上坡柳茶一杯,回甜解渴漫思茶”,古老的布依族歌谣因此而流传。

在5月7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黄茶斗茶大赛上,贵州坡柳贡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娘娘茶再次摘得金奖,也让该茶声誉更盛。

从出门售到上门收

迎着古茶山的细雾,踏着通往山上的阶梯,81岁的陈廷江如往常一样采下了清晨的第一捧茶青。

从小在坡柳村长大的陈廷江一直保留着清晨采茶的习惯。这段时间,他早上进山采茶,下午4点等待茶商上门收茶,悠闲自在,也可多一份收入。“从有记忆开始,我家就开始制作出售娘娘茶了。”回忆坡柳娘娘茶的发展,陈廷江乐呵呵地说道。

据陈廷江介绍,娘娘茶名字的由来有不同说法。在他儿时,娘娘茶主要由年轻的“嬢嬢”采摘,制作好的娘娘茶也会作为女孩的嫁妆或贺礼,所以称为娘娘茶。入滇进黔,贞丰县小花江茶马古道是滇黔商贾必经之地。从前,陈廷江和家人采摘娘娘茶茶青后,便前往集市售卖,而那时坡柳娘娘茶已远近闻名。

“娘娘茶在集市上很受欢迎,价格也相对更高。为了防止假冒伪劣,我们会使用前辈流传的印版在纸上留下印记,以此表明这是真正的娘娘茶。”对于儿时的娘娘茶,陈廷江印象深刻。

2013年,坡柳娘娘茶被贵州省生态茶博物馆收藏为珍品;2016年4月中旬,坡柳村成功申请注册“金县贡茶”“坡柳娘娘茶”“永贞红茶”商标;坡柳娘娘茶2018年被列为贞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品,同年申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品,2019年获得国家地理标识产品认证。

如今,陈廷江已有10余年不再到集市卖茶,因为每逢采茶季就有各地茶商上门收购茶青。坡柳娘娘茶以悠长的底蕴、醇厚的口感,在当下茶叶市场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从传统到现代的匠心打磨

在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多年来,坡柳娘娘茶保留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变化。

2019年底,在外工作的坡柳村村民黄浩了解到村里正大力发展娘娘茶产业,便决心留下来。

“为了制作出更为靓丽、适口的茶叶,符合更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我们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大学茶学院专家的技术指导,对茶青发酵过程、手法细节等进行了优化。”

黄浩积极配合贵州大学来村帮扶的专家,反复尝试,数次打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底,茶叶品质、茶汤颜色、口感都得到升级改良。

“此外,借用现代的技术,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减少损耗。比如,传统方式晒青、烘干易受天气影响,茶青容易浪费,现在我们引进了烘干机、炒锅等,温度直观可控,品质也更为稳定。”黄浩说。

2022年3月,贵州坡柳贡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黄浩作为公司总经理着手谋划优质坡柳娘娘茶出山。

2022年7月,该公司产品获“蒙顶山杯”第七届中国黄茶斗茶大赛特别金奖,吸引了各地茶客的关注。

从传承到科研的探索之路

在发展过程中,古茶树的珍贵和稀有、生长地域的限制,让坡柳娘娘茶的产出数量非常有限。

那么,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激发更大的潜能?坡柳村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探索,成为娘娘茶可持续发展的破题之法。

2016年以来,贵州大学陆续向坡柳村派出3位驻村第一书记和多位指导专家,从坡柳娘娘茶的生长培育科研、制作工艺改良、品牌包装宣传等着手,对其进行全方位帮扶升级,同时也让娘娘茶更好地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如今,坡柳村挂牌保护的古茶树共有1200余棵,全村共有2个茶叶加工点和6个家庭作坊,带动附近农户就业200余人。

“截至目前,坡柳还有很多没有被开发利用的古茶树。除了加强保护现有的古茶树,开展扦插育苗等科研、进一步做好种群资源优化等,也将成为坡柳娘娘茶的下一步尝试。”贵州大学农学院派驻坡柳村第一书记易强说。

经过传统文化的百年传承,如今,娘娘茶在现代技术的发展中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产业,为徐徐展开的乡村振兴画卷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 2023-05-18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睿 卢思露 贞丰县融媒体中心 许振盘 王俊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3734.html 1 娘娘茶焕新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