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尚嵇花烛:300年手艺的坚守与传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姚梅 陈泽尔 晏惠轩

说起龙凤花烛,也许很多人感觉比较陌生。可对家住遵义市播州区尚嵇镇的余应忠来说,做花烛,却是他一生的事业。

这个“五一”小长假,余应忠比平时要忙一些。“日子好,结婚的人多,来定制龙凤花烛的就会稍微多一些。”一边给蜡烛胚“粘花”,余师傅一边和记者聊起来。

一对完整的龙凤花烛需要经过选材、熬制蜡油、制作蜡胚、浇烛、粘花、装饰等一系列工序,所需原材料在目前的市面上较难获取,每一道工艺都需要十分的细心和耐心。特别是蜡油的熬制、颜色的调配更需掌握好用时用量,否则蜡烛成品便达不到理想效果。

只见余师傅小心翼翼地用模具沾取蜡油,然后将其浸入冷水中定型,再迅速将凝固的花型粘到蜡胚上,辅以适当力度,一片花瓣便粘好了。耗时一天,一对由不同花瓣排列组成的龙凤终于盘旋飞舞于蜡胚之上,色泽鲜艳,样式精美,点燃后火焰旺盛、明亮。

短暂的忙碌,掩盖不了尚嵇龙凤花烛所面临的困境:一方面,现在年轻人都倾向于西式婚礼,很少有人会点龙凤花烛;另一方面,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甚至自己的孩子都“不稀罕”。

小小的龙凤花烛,承载着几代人心血。余应忠告诉记者,制作龙凤花烛在尚嵇镇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自己是余氏花烛第六代传人,从12岁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到现在已经整整40年。

40年风风雨雨,他一路见证着尚嵇花烛从盛到衰。“过去,每天都有人上门来定制花烛,最忙的时候,我们几个兄弟姊妹的娱乐活动就是跟着父亲做花烛。”谈及曾经的好光景,余应忠眼里依然泛着骄傲。

正因从小耳濡目染,如今余应忠从原材料收集到烦琐的制作,依然沿袭着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虽然耗时长且费人力,但从没有想过换材料减成本,或者学着市面上别的店家一样,用机器代替手工。

余应忠介绍,当地传统婚礼上一套完整的烛包括两对龙凤花烛、一对中烛和五对小烛,售价仅为1800元,手工制作除去成本也就维持生活,收入远不及机器生产。“但只要还有人买,我就要原原本本给人家做,手艺和口碑是无价的。”在余应忠看来,这份坚守是对先人的尊重,更是对传统的致敬。

相比收入,他心里更大的“梗”却是儿子余从堂对这项老手艺并不“感冒”,满心只想搞其他事业。余从堂坦言,曾经自己觉得龙凤花烛过时了,“这事儿和自己的年纪好像不太匹配。”

一边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技艺,一边是下一代对其他生活方式的期盼,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尚嵇花烛正面临传承之困。

这些年,余从堂开过餐饮店,干过汽车销售,当过配送员……然而事业并不那么一帆风顺,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兜里还是存不下什么钱。

随着阅历增长和时间沉淀,小伙子的心慢慢静了下来。特别是看到已经年过半百的父亲一直默默坚守传统,他开始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失传啊!不管有多难,我以后会认真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余从堂决定慢慢放下手里的生意,沉下心来学做花烛。

不同于老一辈的“一成不变”,“90后”的余从堂有着自己的想法——既要坚守传统,更要增添现代元素,做成年轻人更喜欢的样式才有市场。

于是,他四处找寻还在做龙凤花烛的人家,购买不同样式的花烛回来研究,还时常询问身边的年轻朋友喜欢怎样的款式,并尝试设计一些新的龙凤图案。老手艺,慢慢有了新模样。

然而,如今知道尚嵇花烛的人并不多,市场也仅局限在周边乡镇,传统手艺的传承发展面临不小困难。

尚嵇镇党委政府也意识到,这份在当地根植了300多年的“指尖非遗”不能失传。该镇党政办负责人表示,会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并鼓励手工艺传承人积极申报非遗项目。“我们还将充分利用乌江寨景区等平台的效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尚嵇花烛这样的传统技艺走出大山、走向大众。”

--> 2023-05-18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姚梅 陈泽尔 晏惠轩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3728.html 1 尚嵇花烛:300年手艺的坚守与传承 /enpproperty-->